深圳模拟太空生活 4人密闭舱内住半年
(中国‧深圳18日综合电)人类不断探索太空,如何在其他星球长期逗留,是科学家其中一个研究重点。
中国深圳周五启动的“绿航星际”试验,安排4名志愿者在密封的太空舱居住180天,以收集各种数据为人类未来长居外星做准备。
参加“绿航星际”试验的4名志愿者包括3男1女,他们在周五上午11时许,进入位于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太空舱。
入舱后不久 ,他们享用了第一顿午餐 ,70%食材都是在舱里种植,他们说味道与平常吃的没甚么分别。
投逾2000万分为四类舱
投资了4200万元人民币(约2608万令吉),历时一年建成的这个太空舱,主要进行受控生态生保技术试验。
太空舱总面积约370平方公尺,主要分四类舱,其中一个用于住宿、医疗和保健。占面积最大的是生物舱,里面通过人造光源,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土壤混含火星与地球成分,共栽种了25种蔬菜。
另一个资源舱是用来存放核心处理仪器、处理废物回收,以及回收和净化污水。至于生保舱,放置了生活保障相关装置,包括供水、供氧系统,亦有机器可以加工食物,例如将小麦制成面粉。
这项试验可以帮助发展适合多人长时间驻留的高闭合度、运行高效、系统可靠的生命健康保障体系新技术。
为了验证人在长时间经受无水洗澡的心理变化和生理的适应性,志愿者将面临90天无水洗澡的挑战。志愿者在舱内要模拟身处太空失重环境下,因此只能以无水方式洗澡 ,以专用的沐浴露和洗发水清洁。
仿地球至火星时间
研人类身心适应
据新华网及澎湃新闻网报道,这项生命健康保障体系技术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动植物培养、废水废物处理、大气调控等多个功能,实现封闭环境内的大气、水和食物的高效循环,建立适合人类长期驻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旨在日后进军太空时,大幅减少地面物资补给需求,而180日是现时技术下地球前往火星的路程时长。
水食物完整循环
而在试验里透过植物培育、废物处理、水循环和大气再生等多项关键技术,目标达到氧气、水、食物和固体废物的完整循环。
此外,此试验还将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主要包括长期密闭隔离状态下人类心理生理变化、人体节律、情绪调节等方面研究,对中国空间站任务中太空人等项目作准备。
中国航天员中心从1994年起开展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预先研究,并于2012年12月在北京航天城内成功举行了2人30天的密闭试验。
而本次试验由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组织,中国航天员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9家国内机构以及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德国宇航中心等6家国外机构共同参与。
食物70%自制人造光种菜
这次的志愿者为唐永康、仝飞舟、罗杰、吴世云,当中唯一的女性、38岁的仝飞舟,主要负责医学试验;30岁的罗杰则来自深圳市农科集团,他将负责植物管理。四名志愿者是从超过2000人当中选出。
4名志愿者在密封舱180日期间,所需的氧气、水和部分食物,都要在舱内自给自足。他们只得30%食物是准备好的,另外70%食物都要通过舱内生产,从原材料到成熟食品都需志愿者自己处理。
科研人员在舱内栽培的70%食物包括了25种植物,其中包括小麦、马铃薯、番薯等粮食作物。
太空舱内还备有3D食物机打印机,可利用原材料制作美食,例如月饼。将来人类在太空长期生活时,靠打印机制造食物,可以延长食材保存期,节省大量物资供应。
由于植物舱是密闭舱,所以植物无法获取外界阳光,只能通过人造光源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原料。
此外,绿色植物还承担提供氧气的重任,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变废为宝”,还需要净化水、实现系统的水循环。
舱内还有微生物,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员排泄物和生活废水等,使它们可循环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
试验透过植物培育、废物处理、水循环和大气再生等多项关键技术,目标达到氧气、水、食物和固体废物循环度分别达到100%、90%、70%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