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岁月留声 把过去找回来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岁月留声 把过去找回来

20160620heart02



文:子若
图:李玉珍、受访者提供

张吉安与《乡音考古》是分隔不了的共同体,不论先提起哪个名字,人们自自然然就会想起另一个名字;迄今,他日积月累努力打造的《乡音考古》计划,走到了第11个年头,也终于迎来《百年.乡音考古──张吉安十年采集展演》这出重头戏。

走了那么多年,张吉安到底走过怎样的岁月日子?

这一天,咱俩坐在是次采集的展演地点──吉隆坡东方人文艺术馆的展演处,静静地听他细说重头,张吉安与《乡音考古》的最初与最重要的起始点。



这得将时间倒带到千禧之年,他为了应付学校一项纪录片课业,决定重返自己的家乡,拍摄民间庆祝神诞的情景,在其镜头中的神坛,正是他的家,里头有当乩童的父亲与哥哥,也有当助手的母亲和弟弟。

他坦言,自己曾经对于这样一个家有过抗拒,因此,不到廿岁就选择了离乡背井。只是,生命总有被改变的机会,那一趟拍摄之旅,出乎意料地让他了解家人在执行这传统民间信仰的独有情怀,在翻动、翻查奶奶留下的许多旧物时,更触发他要做一些关于民间的事情……

采集有如跟时间赛跑

当初的一个念头,在2005年得以生根发芽。随着张吉安投身广播界后,他有意将之前采集回来的民间艺术家的声音与故事,剪辑并制作成电台的节目内容,“总不成自己收藏自己听吧!”于是乎,《乡音考古,思想起》这个声音的节目,于2007年正式诞生。

这些年来,听众可以通过电台,聆听到他穿梭全国大城小镇,探寻各个南方籍贯后,采集了逐渐消失的乡谣故事与文化。他后来将这些乡音的声音内容文字化,并配合珍贵老照片,在《中国报》开辟专栏“乡音采集”,每个星期日刊出。

如此一来,群众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和照片,来了解马来西亚的乡音。这些年来,整个采集过程面对的大小难题,不一而足,最具挑战的恐怕是跟时间、跟生命赛跑。

“由于我把采集的人物对象锁定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他们当中有记忆清晰的、有模糊的,有的甚至躺在病床上,因此需要赶紧把采集任务完成,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走。”

不久前,筹备这个展演时收到一则噩耗,他于2012年采集沙登客家村的童谣活宝黄师宙在广州病逝,即使忙于办展,也应要求把后者生前的客家童谣录音整理剪辑,以供其家属在灵堂播放。

黄师宙与许多乡音弘扬者,都是鲜少获得社会群众关注的民间艺术家,“我至少把他们的声音先留了下来,很多时候,就连他们的家人,也没察觉爷爷或爸爸有一门厉害的本领,直至节目完成以后……”

左图:为了与观展人产生互动,吉安会把童谣歌词写在阿伯汗衫上,让大家猜猜哪件汗衫写的是哪首童谣。 右图:张吉安在不经意情况下,获悉陈同同那把月琴的下落,这一次特地北上槟城,把这把月琴借来展出。
左图:为了与观展人产生互动,吉安会把童谣歌词写在阿伯汗衫上,让大家猜猜哪件汗衫写的是哪首童谣。
右图:张吉安在不经意情况下,获悉陈同同那把月琴的下落,这一次特地北上槟城,把这把月琴借来展出。

身体住着好多老人家

他说,这些看似平凡,却一点都不平凡的人物,他们或许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本身的创造力和艺术文化成就曾如此璀璨过,《乡音考古》计划能给予他们的不多,恰恰是最重要的一个“认同”。

在采集每一个对象的过程中,他至少都花上一、两天时间跟老人家在一起,以聊天方式走进他们的生活,一旦话匣子打开,老人家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滔滔不绝,且掏心掏肺,“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对祖孙在对话。”这些乡谣与心声,都是他用心交换回来的。

这么多年来,他采集的对象逾400人,当中有150个有完整记录,而这里头,每个人都有一辈子的故事。在聆听了无数人一辈子的故事后,他最大的感受是:“我比他们还要老!”

他口中所指的,不是心境上的老态,“更确切的说法是,自己仿彿经历了很多人的一辈子。”只能说,他的身体里住着好多老人家,而这些老人家的艺术与生活智慧,成了他最宝贵的收获。

展出对象共有25个

凡事有第一次,也有告一段落的时候。张吉安声称,自己用了10年时间,采集百年的乡音,此时此刻算是到了百年的尾声。所以,为配合2016年第33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到来,他决定把过去采集的成果,一次过展出,将此展命名为《百年‧乡音考古》。

这个展演最大的挣扎是,他必须从10年里采集过的150个对象中,挑出25个作为展出对象。此外,他必须重听这些录音和重新剪辑,同时邀得国际作曲家余家和老师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跨界呈献。

访问当天,但见他一个人把一包一包的展品,从别处载到展场。由于所有大大小小的展品(包括声音),只有他一个人最懂,所以他还必须负起布展的重要角色。

他指出,这是一个以“聆听”为主的特展,现场将特设20个音箱,涵盖广府、广西、闽南、兴化、福州、海南、客家、潮州等籍贯的各种声音素材。

为了与观展人产生互动,他邀得书法家彭庆勤,把这些童谣挥笔写在老人家爱穿的阿伯汗衫上,大家可以在听了声音后,再猜猜哪件汗衫写的是哪首童谣。

另外,还有一些音箱是呈献民间曲艺老人的唱念录音。由于考虑到本地观展人的习惯,观展人不单可以戴起耳机聆听这些声音,他也把这些声音转化为文字,并尽可能以各种籍贯的专属文字书写出来。

↑《四喜临门》(Empat Sekawan)方言谐剧可说是一代大马华人的集体回忆,不说不知,它其实是从上世纪50年代马来亚广播节目延伸出来的产物。吉安在茨厂街找到的8张《四喜临门》黑胶唱片,届时也会在展演上播放。
↑《四喜临门》(Empat Sekawan)方言谐剧可说是一代大马华人的集体回忆,不说不知,它其实是从上世纪50年代马来亚广播节目延伸出来的产物。吉安在茨厂街找到的8张《四喜临门》黑胶唱片,届时也会在展演上播放。

声音是主角展品是衬托

这些年走过无数社区遗址,在老城里发掘了一批旧物,如录音磁带、黑胶唱片、歌册、戏班脚本、工尺谱、老照片、族谱、侨批等戏班文献,他都一并将之集合起来,让观展者欣赏到本土华人的百年乡音版图。

“声音”无疑是这次展演的主角,展品则成了最完美的衬托。例如聆听来自戏班的声音时,观展人不只是光听声音,展场更搭了一个模拟戏台,展品则有戏服、乐器、黑白相片,还有一个大大的伶人戏箱。

这次展出的戏箱,可是接近百年历史!话说,当年来自中国的戏班下南洋演出,总是拖一个大大的戏箱,这样的大戏箱只有男女主角才会有;当戏班抵达某处演出时,戏箱打开后马上成为梳妆台,箱中则装有演出的必需品,若是用布围起来的话,又会成了一个简单的“房间”!

展出陈同同月琴及声音

采访时,吉安手中一直提着一把乐器,他告诉我们,那是一位印裔民间走唱艺术家陈同同生前所拥有的月琴,“当年,他在马来半岛北部广为人知,后来的50年代,马来亚广播电台邀他上节目,使他成为我国史上第一个在电台用福建话、用月琴弹唱的歌手,而且是印裔同胞。”

虽然陈同同于1984年离开了人间,但在采集乡音的过程中,许多老人家都会向吉安提起他,而吉安也只能通过他们的口,描绘出此人的轮廓,并重述他的事迹。

吉安也无法找到其电台节目的声音记录,庆幸的是,他于2011年遇到一位在60年代做过流动广告车的老人家,对方有把陈同同的声音录下来,他才有机会获得这位民间走唱艺术家的仅有声音拷贝。

至于陈同同使用过的这把月琴,也是在意外之下得知其下落。去年吉安在槟城做一个关于乡音的演出,刚好有个段落提及陈同同,演出结束后,有个老人家趋前并告知他,知道这把月琴的下落。原来,该老人家的员工是陈同同的干儿子,后者还保留着这把残旧的月琴。

吉安不久前特地北上槟城,跟对方借得这把月琴,以作展出。为了此番展演,他不惜再一次南下北上跑透透,只为了把那些少有的乐器借来展出,而这些老乐器,个个都承载着一则远去的本土乡音故事,那是有生命温度与高度的乐器。

与此同时,他也试图重新联络被展出的采集对象,通知他们的声音将被展出,然而,他面对的是,有的电话再也打不通;有的打通了,接电话的却是老人家的家人,原来,老人家已不在了。

他再一次在内心无限感慨,“走了一个老人家,意味着一个民间乡音也随之消失了。”唯一庆幸的是,他至少留住了他们最后时光岁月的声音,他声称,这是一个用生命换回来的展演啊!

找回阿公阿嬷声音财产

当人们走进《百年‧乡音考古》展演,吉安希望大家能用心聆听这些被遗忘的声音。他说,各种乡音例如兴化话,原本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今,人们却要走进美术馆才聆听得到,这是满讽刺的一件事。

不过,他认为这个讽刺并不具批判性,而是通过这次的重新记录与展出,起到让听过的人产生感慨与感怀,并重新思考为何我们需要听回自己曾拥有过的乡音。

“来听或观展的群众,应该是要找回阿公阿嬷留给我们,却在我们这一辈人自行切断的声音财产。”这不是一个让人“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展演,吉安感触地说:“它带有淡淡的哀愁。”

《百年‧乡音考古》展演之后,《乡音考古》将何去何从?他说,依然会继续采集的工作,但他最大的期待是成立一个资料馆,把这些声音与实体文献好好保存下来,并与大众共同享有。这些乡音来自群众,最终也得回到群众里去!

在《百年‧乡音考古》展演中,大家将能听到讲古大师李大傻与妻子,于1960年在北海演出时的现场录音。
在《百年‧乡音考古》展演中,大家将能听到讲古大师李大傻与妻子,于1960年在北海演出时的现场录音。

20160620heart05

【百年‧乡音考古】

张吉安十年采集展演

地点:吉隆坡东方人文艺术馆

展出日期:6月25日至7月17日(11am–7pm)

乡音演祭:6月25日&26日(晚上8点30分)

*两晚演出,席位有限,需凭票入场

询问:03-7785 6363(东方人文艺术馆) / 03-2274 6645(隆雪华堂)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