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填 我的肚? 漁民聞填海憂漁獲(下篇)
獨家專訪:檳島南部漁民協會主席阿薩奧馬
報導:梁傑華
檳州政府計劃在南部填出3個共4000英畝的人造島,以支付檳州交通大藍圖工程的龐大費用,這將對海洋生態造成莫大影響。
檳島南部漁民協會主席阿薩奧馬指出,未來海產減少、海產價格或上漲3、40%,其中大蝦價格甚至會暴漲300%,漲至每公斤200令吉!
他指出,填海會導致海洋生態受影響、不僅破壞海洋生物的棲息場所,也破壞它們繁殖場所,進而導致海產減少。
他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檳島南部的海域,為檳城人提供70%的海產,相信一旦填海,海產數量將大大減少,造成供不應求的問題。
大蝦或漲至200令吉
“供不應求的後果,就是海產價格飆漲。”
他預測,大蝦價格或許會從1公斤60令吉,漲至200令吉。
此外,他說,南部海域地勢環境好,是一個天然海灣,海上的波浪平靜,適合魚群、蝦等海產生長,連霹靂邊界、吉打瓜拉慕達的漁民都會到該海域捕魚。
“檳島南部盛產大蝦、斗鯧、鱍魚、鯖魚等,一旦填海,海水污染、污泥囤積,這些海產可能‘搬家’,‘搬’到更遠的海域。”
他也說,一旦海產減少,就意味著檳島南部沿岸的7個漁村,包括峇東、峇東海濱、甘榜賓甲、雙溪峇都、公巴、美湖水長及美湖的逾千個漁民的生計,將大受影響。
“捉不到魚,怎麼過活?”
居民擔心被徵地
阿薩奧馬指出,填海計劃不僅對沿岸漁民生計帶來影響,對當地村民也造成影響。
他認為,興建島嶼後,就必須從南部興建橋樑或者通道,與島嶼連接,這或許要徵用當地居民的土地。
“峇東有100多戶的居民,是居住在州政府土地,若州政府為了填海發展,必須收回土地,那居民該何去何從?”
他指出,填海後,可以預見檳島南部會失去原有的鄉村面貌,往後或許是一片鋼骨水泥的景色。
“我們不反對發展、不反對輕快鐵,因為交通問題是需迫切解決的事,但是,請不要影響我們的生活及生計。”
駁斥60%漁民接受填海說法
阿薩奧馬駁斥,有關檳州地方政府主席曹觀友指,檳島南部有60%漁民,已接受填海計劃一事。
“根本沒這回事,漁民怎可能接受填海,毀掉自己的飯碗?”
他質疑有關數據的真實性,他認為,州政府要怎麼捏造都行,要說100%的漁民接受填海計劃也可以。
此外,他說,漁民不屑填海計劃後,人造島的發展將帶來許多就業就會一事。
“漁民不想轉行,他們不會去工廠上班,或者去當建築工人,他們會繼續出海,儘管海產少得可憐。”
另外,檳島南部漁民協會早前曾對填海計劃,展開示威、焚燒漁網抗議,同時也曾呈交備忘錄給檳州政府及檳州環境局,詢及是否有任何後續行動,阿薩奧馬說,該會將與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會面。
“希望首相介入,不批准州政府填海。”
丹絨道光過來人心聲
“收入300剩幾十塊”
報導:梁傑華
填海究竟對漁民帶來怎樣的影響,來聽聽“過來人”的心聲。
檳島丹絨道光及日落洞,分別在1999年及1997年填海,前者的填海範圍共249.6英畝,後者則是643.66英畝。
來自丹絨道光的漁民阿末(33歲)說,1999年填海之後,當地300戶漁民的收入,大大減少。
“過去,我們出海一趟,至少300令吉,填海後,魚少了,每天收入,只有區區幾十令吉。”
他坦言,漁民有時捕獲的海產,還不足1公斤,數量太少,批發商都不願收。漁民只好把魚帶回家,配快熟面吃,生活很拮据。
談及既然捕魚難過活,為何不轉行,他反問,沒有文憑,上哪找工作?
“這里多數漁民還是繼續捕魚,沒有轉行。”
海裡堆滿垃圾
另一名來自日落洞的漁民葉金益說,日落洞填海之前,漁民每個月有三四千令吉收入,但如今只有千多令吉。
他說,日落洞曾2度填海,一次填海設立日落洞大道,一次填海興建豪宅。
他說,首次填海,讓漁民原有的海岸消失,縮小可捕魚的海域範圍;第二次則帶來嚴重污染,海里堆滿污泥,破壞魚隻繁殖場所。
他指出,污泥囤積得非常多,甚至囤積到岸上,漁民必須搭建長長碼頭橋樑,延伸至離岸一段距離的海域,讓船停泊。
“以往船可以駛到岸邊,但現在岸邊滿是污泥,除非漲潮,否則船隻無法駛過去。”
海產料漲價
丹絨道光及日落洞填海前與填海後的海產價格比一比,檳島南部填海後,價格或許會更高。
阿末指出,丹絨道光海域盛產斗鯧、白鯧、石斑等。
他說,填海前,斗鯧(A級)每公斤55令吉,現在是65令吉;白鯧以前每公斤35令吉,現在45令吉,石斑以前每公斤只需35令吉,現在要45令吉。
“漲價幅度大概介於20%至30%。”
葉金益也說,日落洞主要盛產鯰魚和紅魚;以前鯰魚每公斤10令吉,現在已經漲至19令吉,紅魚則從每公斤24令吉 ,漲至32令吉。
“以前這里常捉到魔鬼魚,但現在越來越少了。”
阿末和葉金益都相信,檳島南部填海後,海產收穫會更加少,到時海產的價格會再攀升。
獲賠萬五很快用完
雖然漁民在填海計劃上獲得賠償,但這無法補償海產減少所帶來的損失。
阿末指出,丹絨道光填海後,發展商給予每個漁民1萬5000令吉的“獎勵”(Bonus)。
“發展商不願用‘賠償’這個字,他們覺得,我們的收入、生活受影響,不是他們‘害’的。”
他指出,這筆賠償金,很快就用完,而漁民還得繼續面對生計的問題。
“錢用完了,就沒了,我們還要再賺,但是去哪裡賺?去捕魚的話,收入又少。”
葉金益也說,當年他們漁民也獲賠1萬1000令吉,但用完錢後,還是得繼續討海的生活。
“魚蝦、海產都少了。生活難過,賠償無法彌補漁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