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被割让的艺术时光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学习现场‧被割让的艺术时光

BISKL学生排练电影主题曲,表现认真。
BISKL学生排练电影主题曲,表现认真。

报导:方俊心
摄影:刘洁云、连利元、李志强



「礼乐之教」,听起来是相当上古时代的产物。遥想孔子当年,视「乐」为教化群众,陶冶性灵之必备,位列「六艺」之中,如今「乐」虽在我们的小学体系内一息尚存,地位却远远不及当年……

教育课题每天见报,我们疲于奔命,在很多重要课题面前,“艺术教育”显得微不足道。

明年教育部将把小学部的美术与音乐合为一科,称“艺术教育”,每周三节,时长九十分钟。未到那一刻,大家还不知道情况将演变成什么样子,会有一个同时能教音乐与美术的老师吗?还是一门课由两位不同的老师教?三节课的时间如何分配?

我们的讨论,恐怕未能延伸至此。因为音乐、美术,在很多华小的待遇都是二等公民,要为一等的主科服务。华文、英文、数学、马来文的时间不够用,就向它们“借”,否则课程赶不完,学生考不好,进不了好学校之余,学校遭怪罪……在一连串的连锁效应“逼宫”下,艺术的时间只好被割让出去。



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学校的音乐课,却俨然另一个世界。每周至少两小时课程,想学什么管弦乐器都有,学校一年到头在办演奏会,但家长也得付出高昂代价,小学生一年的学费不少过五、六万令吉,这样的费用并不是人人都能负担。

在新的“艺术教育”课纲正式进行以前,我们不妨先观察我们现在所有的形势。

只为完成评估而做

KSSR六年级的音乐课程不马虎,内容涵盖了乐理、乐器,还有音乐赏析入门,如节拍、音强、速度、歌曲的情绪等,不过这些内容对门外汉U老师来说,是“教得非常吃力”。

“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音乐课都是由不专业的老师教。”

不专业的老师可以怎么教?以V老师为例,他华文不太好,音乐课本又全都是华文的,因此他会用电脑开YouTube(网上音乐影片),播放歌曲给学生听,外加列印歌词,让学生跟着唱。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评估,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U老师透露,评估虽然有做,但那些很多时候都是“假的”,大家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尽管有关单位在开学前会召集老师进行培训,“但是去的老师最后不一定有教,而且去了也不一定有用。”何以如此?原来培训进行时,学校还没决定每位老师会教什么课,因此派去的老师,最后也不一定会被指定教音乐。

再来,由于出席培训的老师有些主修音乐,有些却是门外汉,比如像U老师这样的。出席者的程度太参差,为了顾及大家的程度,培训只能是一般的讲解。

配套排课易挪节补课

致电雪隆区两所大型华小要求到音乐节观课,都被回拒,原因是“不想影响学生上课”,还有“音乐主任不愿意受访”。有副校长向记者说明,“没有借课的事情”,因为小学标准课程纲要(KSSR)需要随堂评估,老师如果不上课,评估就没办法进行,然而,实情恐怕至少还有另外一面。

U老师在柔佛州执教,专业是华文,也兼教一班六年级的音乐课。他透露,很多华小的排课方式都是“配套式”,尤其考试班,“教国语的(老师)就配一个美术,教数学的就配一个道德”,方便老师“挪来用”。

“尽管按照规定不能这样做,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这一点,在彭亨州教英文的V老师也能证实。他主修TESOL(对外英语教学),教考试班英语,也被分配到了“音乐配套”,算一算,到目前为止,平均每个月他的班都能上到一节音乐,其他都被挪来上英文了。“校长自己都说这样的安排是故意的。”

他坦承,这么做老师心里也不好受,“有时也是可怜学生,每天只能读书考试”,但却没办法不跟着游戏规则。教材是为期一年的,但小六检定考试(UPSR)九月就进行,老师从头到尾都在赶课,课程上完,还忙着复习作答技巧,更何况今年还是新格式呢!

如果不把课本教完,又担心考试从课本出题,所以在各种利害逼宫之下,牺牲音乐课就成为一个常见的选择了。

华小受考试牵制,音乐课往往沦为牺牲品。(此为示意图,非指该校真实情况)
华小受考试牵制,音乐课往往沦为牺牲品。(此为示意图,非指该校真实情况)

教音乐课处处碰钉

U老师还提到了教材的问题。教育部所提供的补充教材,内容以马来文居多,举个例子,当课本教4/4拍时,补充教材会提供一些相关曲目,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这些曲目就以马来文歌曲为多,其他语言的很少。

“老师也可以用自己的曲目,前提是老师自己要会。”

V老师则提及教具——乐器的问题。“那些乐器都很烂,很多很多年了。很旧很旧,很久没有买新的。”他一连用了好几个“很”字,似乎不这么说无法充分形容真实情况。

他也说,有时候老师会教学生吹木笛,这是同学自备的乐器。不过这么做的难度是“老师自己不会”,为了教学生,老师都要自己在办公室练习。

做音乐是件酷事情

转头探看国内国际学校的情况,家长以高昂的学费,获得了至少师资和硬体设备的保障。

以吉隆坡英国国际学校(British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uala Lumpur,简称BISKL)为例,该校音乐主任Kim Kelly(金凯丽)在英国的音乐学院毕业,本身是长号(trombone)手。

Kim指出,据英国教育政策,每位小孩都该有玩乐器的机会,纵使英国政府并没有在这方面投注太多资源。该校认同这样的政策,因此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设置了包含演奏、鉴赏和创作,三种领域的课程。

“从第二年(Year 2)开始,学生会有一个小时正课,一个小时乐器课。音乐课就跟数学、英文、地理课等同样重要。”

第二年到第四年的学生,会被介绍的乐器是弦乐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培养一个弦乐手要费很长时间,这课程的概念是让他们尝试,品尝一下弦乐器是什么滋味的。”

第五、第六年的学生则有机会学习所有的管乐器,如小号、长号、单簧管、萨克斯风、笛子……同样的,课程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获得管乐初体验。倘若学生有兴趣进一步学习,他们可选修学校提供的个人进修课程,不过这需要另外付费。

第七年开始,学生就可自行选择要玩的任何乐器了。该校有两个管弦乐队、两个管乐队、两个爵士乐团、一个弦乐团,一年下来,学校可进行的大小演奏表演多达十三项。

“在这里,做音乐是件酷事情。”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管乐器。右三为音乐主任Kim Kelly。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管乐器。右三为音乐主任Kim Kelly。

同是教育天差地远

BISKL音乐组共有21位老师,皆是音乐专业背景,其中18位是外国老师,三位本地老师。教学采小班制,每节课最多会有9位老师同时出动,分别指导不同的乐器,以确保教学质量。

当然设备也不会让人失望,举例,该校共有20把大提琴,每把约1000英镑,意即光是大提琴,该校就投入了约11万600令吉。

评估则是以随堂方式进行。采访当天,Kim带着记者到处观课,有些小朋友的演奏让人想赶快逃离现场,但也有表现可圈可点的。其中一个班级在排练《不可能的任务》的主题曲,我们观课正值他们排练第二周,表现却已相当有水准,小朋友们全神贯注、一脸严肃的模样,神圣不可侵犯。

Kim表示,学校时常办演出,除了可让孩子玩音乐、展现自己的才华外,校外办的音乐活动也使孩子多了跟音乐人交流的机会,不管从技术或待人接物而言,都是很好的体验。

想想同样的时间,华小的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埋头孜孜苦写,准备考试,这样的“一国两制”,无法叫人不唏嘘。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