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被割讓的藝術時光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被割讓的藝術時光

BISKL學生排練電影主題曲,表現認真。
BISKL學生排練電影主題曲,表現認真。

報導:方俊心
攝影:劉潔雲、連利元、李志強



「禮樂之教」,聽起來是相當上古時代的產物。遙想孔子當年,視「樂」為教化群眾,陶冶性靈之必備,位列「六藝」之中,如今「樂」雖在我們的小學體系內一息尚存,地位卻遠遠不及當年……

教育課題每天見報,我們疲於奔命,在很多重要課題面前,“藝術教育”顯得微不足道。

明年教育部將把小學部的美術與音樂合為一科,稱“藝術教育”,每週三節,時長九十分鐘。未到那一刻,大家還不知道情況將演變成什麼樣子,會有一個同時能教音樂與美術的老師嗎?還是一門課由兩位不同的老師教?三節課的時間如何分配?

我們的討論,恐怕未能延伸至此。因為音樂、美術,在很多華小的待遇都是二等公民,要為一等的主科服務。華文、英文、數學、馬來文的時間不夠用,就向它們“借”,否則課程趕不完,學生考不好,進不了好學校之餘,學校遭怪罪……在一連串的連鎖效應“逼宮”下,藝術的時間只好被割讓出去。



與此同時,國內國際學校的音樂課,卻儼然另一個世界。每週至少兩小時課程,想學什麼管弦樂器都有,學校一年到頭在辦演奏會,但家長也得付出高昂代價,小學生一年的學費不少過五、六萬令吉,這樣的費用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

在新的“藝術教育”課綱正式進行以前,我們不妨先觀察我們現在所有的形勢。

只為完成評估而做

KSSR六年級的音樂課程不馬虎,內容涵蓋了樂理、樂器,還有音樂賞析入門,如節拍、音強、速度、歌曲的情緒等,不過這些內容對門外漢U老師來說,是“教得非常吃力”。

“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音樂課都是由不專業的老師教。”

不專業的老師可以怎麼教?以V老師為例,他華文不太好,音樂課本又全都是華文的,因此他會用電腦開YouTube(網上音樂影片),播放歌曲給學生聽,外加列印歌詞,讓學生跟著唱。

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評估,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U老師透露,評估雖然有做,但那些很多時候都是“假的”,大家只是為了完成而完成。

儘管有關單位在開學前會召集老師進行培訓,“但是去的老師最後不一定有教,而且去了也不一定有用。”何以如此?原來培訓進行時,學校還沒決定每位老師會教什麼課,因此派去的老師,最後也不一定會被指定教音樂。

再來,由於出席培訓的老師有些主修音樂,有些卻是門外漢,比如像U老師這樣的。出席者的程度太參差,為了顧及大家的程度,培訓只能是一般的講解。

配套排課易挪節補課

致電雪隆區兩所大型華小要求到音樂節觀課,都被回拒,原因是“不想影響學生上課”,還有“音樂主任不願意受訪”。有副校長向記者說明,“沒有借課的事情”,因為小學標準課程綱要(KSSR)需要隨堂評估,老師如果不上課,評估就沒辦法進行,然而,實情恐怕至少還有另外一面。

U老師在柔佛州執教,專業是華文,也兼教一班六年級的音樂課。他透露,很多華小的排課方式都是“配套式”,尤其考試班,“教國語的(老師)就配一個美術,教數學的就配一個道德”,方便老師“挪來用”。

“儘管按照規定不能這樣做,但實際情況怎麼樣,就不知道了。”

這一點,在彭亨州教英文的V老師也能證實。他主修TESOL(對外英語教學),教考試班英語,也被分配到了“音樂配套”,算一算,到目前為止,平均每個月他的班都能上到一節音樂,其他都被挪來上英文了。“校長自己都說這樣的安排是故意的。”

他坦承,這麼做老師心裡也不好受,“有時也是可憐學生,每天只能讀書考試”,但卻沒辦法不跟著游戲規則。教材是為期一年的,但小六檢定考試(UPSR)九月就進行,老師從頭到尾都在趕課,課程上完,還忙著複習作答技巧,更何況今年還是新格式呢!

如果不把課本教完,又擔心考試從課本出題,所以在各種利害逼宮之下,犧牲音樂課就成為一個常見的選擇了。

華小受考試牽制,音樂課往往淪為犧牲品。(此為示意圖,非指該校真實情況)
華小受考試牽制,音樂課往往淪為犧牲品。(此為示意圖,非指該校真實情況)

教音樂課處處碰釘

U老師還提到了教材的問題。教育部所提供的補充教材,內容以馬來文居多,舉個例子,當課本教4/4拍時,補充教材會提供一些相關曲目,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而這些曲目就以馬來文歌曲為多,其他語言的很少。

“老師也可以用自己的曲目,前提是老師自己要會。”

V老師則提及教具——樂器的問題。“那些樂器都很爛,很多很多年了。很舊很舊,很久沒有買新的。”他一連用了好幾個“很”字,似乎不這麼說無法充分形容真實情況。

他也說,有時候老師會教學生吹木笛,這是同學自備的樂器。不過這麼做的難度是“老師自己不會”,為了教學生,老師都要自己在辦公室練習。

做音樂是件酷事情

轉頭探看國內國際學校的情況,家長以高昂的學費,獲得了至少師資和硬體設備的保障。

以吉隆坡英國國際學校(British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Kuala Lumpur,簡稱BISKL)為例,該校音樂主任Kim Kelly(金凱麗)在英國的音樂學院畢業,本身是長號(trombone)手。

Kim指出,據英國教育政策,每位小孩都該有玩樂器的機會,縱使英國政府並沒有在這方面投注太多資源。該校認同這樣的政策,因此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設置了包含演奏、鑑賞和創作,三種領域的課程。

“從第二年(Year 2)開始,學生會有一個小時正課,一個小時樂器課。音樂課就跟數學、英文、地理課等同樣重要。”

第二年到第四年的學生,會被介紹的樂器是弦樂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培養一個弦樂手要費很長時間,這課程的概念是讓他們嘗試,品嚐一下弦樂器是什麼滋味的。”

第五、第六年的學生則有機會學習所有的管樂器,如小號、長號、單簧管、薩克斯風、笛子……同樣的,課程目的也是希望學生獲得管樂初體驗。倘若學生有興趣進一步學習,他們可選修學校提供的個人進修課程,不過這需要另外付費。

第七年開始,學生就可自行選擇要玩的任何樂器了。該校有兩個管弦樂隊、兩個管樂隊、兩個爵士樂團、一個弦樂團,一年下來,學校可進行的大小演奏表演多達十三項。

“在這裡,做音樂是件酷事情。”

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管樂器。右三為音樂主任Kim Kelly。
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管樂器。右三為音樂主任Kim Kelly。

同是教育天差地遠

BISKL音樂組共有21位老師,皆是音樂專業背景,其中18位是外國老師,三位本地老師。教學採小班制,每節課最多會有9位老師同時出動,分別指導不同的樂器,以確保教學質量。

當然設備也不會讓人失望,舉例,該校共有20把大提琴,每把約1000英鎊,意即光是大提琴,該校就投入了約11萬600令吉。

評估則是以隨堂方式進行。採訪當天,Kim帶著記者到處觀課,有些小朋友的演奏讓人想趕快逃離現場,但也有表現可圈可點的。其中一個班級在排練《不可能的任務》的主題曲,我們觀課正值他們排練第二週,表現卻已相當有水準,小朋友們全神貫注、一臉嚴肅的模樣,神聖不可侵犯。

Kim表示,學校時常辦演出,除了可讓孩子玩音樂、展現自己的才華外,校外辦的音樂活動也使孩子多了跟音樂人交流的機會,不管從技術或待人接物而言,都是很好的體驗。

想想同樣的時間,華小的孩子只能在教室裡埋頭孜孜苦寫,準備考試,這樣的“一國兩制”,無法叫人不唏噓。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