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球‧小雪:在厨房修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小地球‧小雪:在厨房修行

少时已经隐隐感觉,家母对烹饪并不热衷。 一般会从我们家厨房端出来的,就四个字——家常小菜。炒菜、煎蛋、焖猪肉,最多再加一锅广东汤水。



印象中,妈妈做过最厉害的菜是炒螃蟹,而且仅此一次。所谓最厉害不是最好吃最惊人的,而是最少碰最难做的。

我并没有要埋怨的意思。家母虽不像别人家妈妈那样拿手裹粽子、做叉烧、弄一桌满汉全席,但至少每天放学回家,都有热腾腾的饭菜等著。煮饭从来不是她的嗜好,而是传统加诸于一个妻子和母亲身上的义务。即便不热衷,妈妈还是不曾让家里少过饭菜香。单是这一点,已经很难得。

所以,妈妈没有所谓“女孩子家一定得懂点厨艺”的想法,更不逼我们进厨房。兄妹三人想学的她就教,不想学的也不勉强。在家的日子,我基本上只做过快熟面、煎蛋、炒菜,还有用电饭锅煮饭。烹饪,曾经很陌生。



在家当然千日好,但是,人总有离家的一天。在国外念大学时,宿舍的公共厨房,基本上是中国学生的天下,总是三五成群在喧闹乡音中弄几个家乡菜,异常热闹。我最常用的只有里头的微波炉,几分钟热一个快熟面加蛋就完了。

直到离开象牙塔,同七个朋友合租一个单位,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专属厨房。一个挺会煮的室友,没事就在里头弄这个那个,加上七个现成的小白鼠,才真正把我也引进了厨房这全新天地。我惊觉自己不仅没有遗传到妈妈“不爱下厨”的基因,而且在这方面还颇具天分。

有说厨师大致分两种,一是科学家型,严谨跟随食谱里记录的各种分量,20克糖就20克糖,200克牛肉就绝对不会下190克。另外是艺术家型,一切看灵感靠感觉,没有意大利面就换乌冬面,手指捏起盐来就撒。要是让这一类厨师来写,那一定是盐若干、蛋白适量……这样“高灵活度”的食谱。

虽是理工科出身,在厨房里,本人却属于后者。利用现有食材,随意变化出健康美味,时有启发,时有惊喜。而食材在烹调过程中转换颜色、形体、味道,同科学实验一样益智有趣。黄梨汁醃肉,肉质更嫩滑。豆浆加蛋蒸,变作蛋豆腐。厨房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比起实验室里的神奇好玩许多。

在厨房里泡久了,不但趣味盎然,还悟出小小道理:

一曰耐性。有些事真的得花时间酝酿,急躁不得。该细切的就得花时间细切,否则烹调效果绝对不一样。滚了30分钟的汤当然也能喝,但熬上两小时,可更上一层楼。

二曰适可而止。独沽一味,必导致营养不均,甚至审美疲劳。一切食材、调味料,均有其分量比例,若因偏爱而偏袒,便容易失了平衡。一道菜轻则显得不伦不类,重则连同本质一并失去。

现职建筑工程师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