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身為職業爵士音樂家(3之2) 音樂創作 不畫地自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身為職業爵士音樂家(3之2) 音樂創作 不畫地自限

20160626wenchuang02



特約:鄭澤相

動手做才知道,從聽到聲音到把這聲音化成具體的符號寫在紙上,一直到演奏出來,其實是一段段過程。就是動手做,學習如何克服這些障礙,知道自己的想像和具體情況,很多時候有所出入,訓練自己如何有效地轉化點子成為聲音……

要成為音樂家,就要真正地聽音樂,盡量不要將音樂當成背景音樂,變成聲音牆紙,播著音樂做別的事。當然,有的時候就只是要放鬆心情,拿音樂做調劑品,那無可厚非。不過,如果要成為音樂家,要做功課,這樣聽音樂等於沒聽(當然我不否認,這樣聽音樂的潛移默化作用,不過應該只是消遣娛樂的時候這樣做,功課還是要做)。



如果想要從中學到什麼,聽音樂還是需要聚精會神,坐下來好好聽。怎麼說?要分析你聽到什麼,和聲如何移動、旋律如何配合和聲?為什麼這個和弦這麼好聽,配上這個節奏,如何做到這個節奏?這是什麼節拍的組合?如果將這組合的音樂,改成鋼琴演奏要如何去做?這裡樂音的輕重,如果顯微地分析會是如何?再深入一步,可以瞭解關於錄音、混音、配器、曲式、歷史、歌詞和旋律的配合等各種知識。

這樣將音樂資料分門別類存檔,務必讓自己對聽到稍顯卻即逝的樂音,有非常敏銳的接收分析能力。乍聽下來,這麼科學的方式,可能會受到感覺派的人諷刺——音樂哪裡可以這樣來感覺的!真的,這樣分析音樂,確實無法擔保一定就可做出動人的音樂;就像分析了黑洞原理,無法製造原初大爆炸一樣。

以知識來充實自己

不過,不去瞭解音樂組成的各種可能性,只靠模糊的感覺是比較難走得遠。至少,這是在爵士音樂的範圍裡討論。我就認識一打歌者,不懂得半點樂理,或完全不懂得讀譜的樂手。我的忠告是,盡量以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是我們可做到的。靈感、機會、運氣這些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也不在這討論範圍。

雖然爵士樂演奏像是我的正業,不過我也擔任音樂總監、編曲、作曲、教授的身分。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為了糊口的權宜之計。我不否認這些身分增加額外收入,不過讓我受益無窮的是,進行各種不同的工作(雖然都離不開音樂)讓我可以清楚看到音樂的本質,似乎像鳥瞰一樣,審視音樂的精髓。

比如說,為了回答學生一些問題,我得在腦海裡試演自己彈琴時的手勢、想法、聽覺、樂理上的運用,甚至心理狀態;分析後才可以有效地解說,這無形中也讓我看到自己演奏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或者根本沒想過的問題,經由解答問題後豁然大悟。

在學習即興因而思考過的很多和聲、旋律、節奏的問題,也可以運用在編曲、作曲上,或者從編曲上,得到的靈感可以運用在作曲的一個段落。

古典音樂在19世紀開始分工,作曲家和演奏家漸漸分別由不同的人來擔任;慶幸的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在爵士樂裏發生,演奏家大多數也演奏自己的作品,甚至即興,其實就是作曲,讓爵士音樂家更透徹地看到音樂的全景。

當靈感匆忙降臨時

說到作曲,雖然有時受委託應題目而作,大多時候,我的作品都是自發的,也不理會別人的要求而做,所以,很多是突發的靈感。靈感來了怎麼辦?多謝今天的科技,我就隨即哼唱,把聲音錄在手機裡,然後記錄在紙上,多數就是一些點子,放在一邊。文件夾裡充滿這些點子,有時只是一段旋律,或者幾個有趣的和弦,或者一段貝司動機,或者一組節奏等,有些點子已經躺在文件夾兩年了,有些則成功發展成一首作品。

曾有三個互不相關的,在不同時間點上想到的點子,竟然湊在一起,變成一首作品。很多時候學生會問,到底如何開始作曲?我的建議是就開始啊!我們很容易掉入這樣的迷思:我的第一部作品,一定要驚天動地,而且總是覺得我的作品聽起來好像什麼曲子?

這些都是大家都會經歷的過程,總是好的開始,否則,點子就永遠只留在心裡,那麼第一部作品永遠出不來。就是動手做,才知道從聽到聲音到把這聲音化成具體的符號寫在紙上,一直到演奏出來,其實是一段段的過程。就是動手做,學習如何克服一些障礙,知道自己的想像和具體情況,很多時候有所出入,訓練自己如何有效地轉化點子成為聲音。

另外,我的一些作品靈感來自音樂上的問題,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而做的曲子。打個比方,大多數音樂不都是四拍的嗎?想要挑戰不習慣的五拍音樂,那就嘗試寫一首五拍的曲子,將旋律寫成自然的五拍,然後花時間練習算五拍的感覺,進而時常演奏這曲子,漸漸就會對五拍的曲子敏感,進而可以舒服地即興了。

有目的去作曲,也可以是一種自我挑戰,而且藉此擴張版圖,不會限制在自己現有的框框裡。

20160626wenchuang01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