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伟:优越感─是一种退步的表现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侯正伟:优越感─是一种退步的表现

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西亚这土地上的足迹历史已久,其由来可追溯至中国明代郑成功下西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华人与原住民在文化上杂糅而衍生出的“峇峇娘惹”文化。峇峇和娘惹这些“土生的人”(Cina Peranakan)一度被认为是在地的原住民,只是在政治的因素上被归类于华人。



至今马来西亚华人都批评这些“土生的人”为数典忘祖,背叛华人文化的异类,甚至视之为与华族不一样的“他者”。

先辈发扬文化教育

基于马来西亚华人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大声提倡“文化分离”,提倡文化的本土化,主张自身文化与中国有所区别,况且在国内也认为自身文化比其他种族的渊源来得更久远而显得出色。但马华文化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产生,并且在后期因为提倡“文化分离”,导致未能厘清自身文化认知的“后天失调”。



所谓的“先天不足”,就是指早期华人社会是由底层阶级人士建起的,虽然当时先辈们极力于发扬文化教育事务,毕竟在缺乏知识分子的情况下建起的教育机制,很难达到一定的文化高度。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匆匆地主张“与中国文化有所区别”,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很不恰当。早期的华人领袖如陈祯禄与林连玉先生说过,我们在这土地上落地生根,就要对马来西亚给予爱国之心,除外身为华人的我们,也不应该摒弃自身的文化。

可惜的是,从友族的观点来看,华族处于这种立场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友族无法深入了解我们对马来西亚的爱国精神,及对自身文化的珍惜之心。

友族认为我们对华教的捍卫,在政策上来说是一种不合作、对国家表现的不忠诚行为,并且认为华族之所以要捍卫华教,是要保存自身文化,存有对中国的一分归宿感。

近期笔者发现到,马来西亚是第二个举办汉服运动的国家,无可否认这是个很好的运动,能够让年轻人从汉服装扮中了解中华文化之余,也能向国内的友族推广华人文化。

关于宣扬文化的运动如汉服运动,是向友族推广我们的文化,并促进各族共识的一个管道。但笔者担心的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会扭曲了该运动的根本宗旨,转而变相成为宣传文化沙文主义的运动。对于该活动的举办单位来说,这项运动的运作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必须让各工作人员知道它的基本原则为何,并不是为了宣传并鼓吹对自身文化存在优越感的“沙文主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华人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是一个慢性自杀的毒药,它正慢慢侵蚀我们。对于自身文化存有优越感并不是坏事,但过度的优越感会让自身文化慢慢被封闭化,走向文化边缘。

草根文化较有成就

就拿马华文学作为例子,当初大南迁时期来到马来亚土地的华侨,大多都不是知识分子,因此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自是不多。在先辈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华教体系,虽然令人骄傲,但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在这中华文化涵养“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马华文化,固然与当时中国的局势息息相关,但在文学圈里头的马华文学还未成熟。

马华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显示了马来西亚华社缺乏专业人士。如果我们要展示华人文化,必然率先出现舞狮、二十四节令鼓、文化节等这些表演性质的“华人文化”。也因为华社缺乏专业人士的关系,纵观华人文化较为有成就的,不外乎草根阶级文化、地方庙会文化及节日庆典等等,显得多姿多彩;但在专门学识方面,脚步跟不上友族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对自身的“小文化”存有优越感而不去反思,那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退步。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