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培養彎腰、真正做事的人才 大學要教學生改變社會
(新加坡28日訊)未來教育須培養“彎下腰、真正做事情”的人才,大學既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不能脫離實踐,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去改變社會。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60歲)接受新加坡《聯合晚報》專訪時,談論大學在培養未來人才上扮演的角色。他目前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年度校長會議。
對於未來,林建華說:“未來是怎麼樣的?我們既知道也不知道。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一些苗頭,但誰也不知道未來到底是什麼樣。”
“但我相信,未來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更多的挑戰、更多的未知、更多需要探索的新發展道路、以及更多困難。”
在培育未來人才上,林建華強調,除了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有新要求,更必須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態度。
“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對這個世界的態度,都要有變化,要不斷去探索、去發現未來世界。”
要有批判精神
林建華認為,學生也應在大學裡學習如何改變社會,不是坐而論道,而要知行合一。
“換句話說,你要有批判精神、創新精神,更要具備實踐精神。學生要做好‘彎下腰,真正做事情’的準備,我認為這是未來教育最重要的。”
林建華以中國為例說:“做為一個大國,中國的發展相對較快,但也處於很不平衡的狀態。國內艱難和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學生去瞭解,並用自己的雙手和微薄的力量去改變。”
鼓勵推動跨學科院系模式
林建華鼓勵大學推動跨學科、跨院系的教育模式,釋放老師與學生的潛力。
林建華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北大讀完本科、碩士和博士。他曾擔任重慶大學、浙江大學的校長,去年2月剛接過北大校長帥印。
回到北大後,他致力於推動跨學科、跨院系的教育模式,允許本科生在第一學年末或第二學年末,自主申請轉專業。
林建華認為,跨學科、跨院系的教育模式,才能釋放老師與學生的潛力。
“教育制度不能限制學生,如果不讓學生靈活調整和選擇,教育是不會成功的。”
他認為,允許學生自由轉專業,也能督促老師“動起來”,讓老師因為擔心學生離開而改進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學生也能通過自主選擇,找到未來興趣所在。
林建華以新聞傳播為例,認為新聞傳播學院應招攬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如此一來,未來的記者將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無論是有關科學或國際史的新聞,都能找到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記者。
秉持使命責任更勝排名
大學對於各自國家都有不同的使命與社會責任,不能純粹以大學排名來衡量。但同時,一所大學若優秀且偉大,無論以什麼指標來衡量,它都會是好的。
新加坡人重視排名,林建華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林建華說:“作為大學,首先要清楚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是什麼?不同國家的不同大學,對此的定位都不同,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有差別。這其實不能單以大學排名指標來表達。”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是一所優秀的大學、一所偉大的大學,那無論用什麼指標來衡量,它都會是好的。”
林建華也認為,在建設大學、發展大學的過程中,不能過多考慮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
“如果一所大學是以滿足評價指標為基礎去建設、去發展,那這所大學是畸形的,即使排名還可以,也不會是優秀的大學。”
“反過來說,如果大學按照自身在國家民族中所承擔的使命去發展,那它將是一個健康的大學,無論什麼指標,它都會排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