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绣郿:孔子一点都不迂腐!
曾听过一句用来戏谑人的话:孝悌忠信礼义廉,猜一歇后语。
猜到答案吗?
或许有人已发现,怎么8个字当中常见的“礼义廉耻”一词,少了一个“耻”字。
没错,这歇后语答案就是“无耻”。
其实,这个歇后语说的是“人生八德”,顾名思义就是8种儒家待人处事的美德,也是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中心思想。
“八德”的思想内涵,透过《论语》内孔子与诸侯领袖及弟子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来。
50岁以前的孔子,堪称一“贫而乐道”的“愤青”,对鲁国朝廷官员“君不君,臣不臣”的表现很“感冒”,不时怒骂批判。
直到50岁而“知天命”的孔子开始明白“天降大任”于他,批判没助益,还是从根本解决问题,便一改行事策略,决定“打入内阁、纠正腐败”。
孔子在鲁国当官5年,拿出他一套“仁义为本”的治国指南,鞭策朝廷上下官员,原本已有见效,强国富民在望,可惜邻国怕鲁国强大而使出一招“美人计”,派出几个美人就轻易收服鲁君及其下属的心,鲁君终日不上朝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当真是“美人在抱,道德全忘掉”的下半身思考动物。
孔子功亏一篑,气到血冲脑没眼看,某日节庆上决定“老子不干了”,辞官离去。
当时55岁的他,等于现今已届职场退休年龄,不过他人与心都不老,反而像血气方刚年轻人,带着一众门人弟子,轰轰烈烈勇闯礼坏乐崩的乱世红尘,四处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士大夫,施仁政、行仁义。
面对各国只想富国强兵、扩大领土的好战诸侯,孔子一心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愿望,终究难实现,屡遇挫折,不过“道行”已达“圣人”境界的他,就算再饥饿、再困苦、再不为人所理解,连那个好勇的热血弟子子路都受不了出言:老师啊,怎么我们走在仁义路上,却还得饿肚子?
当然,孔子哪里是那么容易被打败之人,那股像打不死蟑螂的“知其不可而仍为之”的坚韧精神,始终如一,却还有另一股子的洒脱,饥饿又遭子路气急败坏抢白,孔子只是坐一旁,悠然自得的弹起乐器,任思绪自由翱翔在音乐天地,多么潇洒啊!
从那些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和行为描述中,可见他是一位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儒雅文人,对敌时不畏强权、勇于批判,对学生有教无类、观察入微而因材施教,那么他所主张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又如何会迂腐古板呢?
我相信,多读中华经典四书五经,与圣人思想接轨,不求当至圣,只求做人做好本分,懂得礼义廉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