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佳:本土教育類詞語應編入詞典
富本土特色的教育類詞語,常出現于馬來西亞中文報章的國內教育新聞,以及談論教育課題的文章中。這不但反映了馬來西亞華語有別于普通話的語言特色,也呈現我國多元教育的風貌。
我國各類型學校都有“本土化”名稱,譬如:華小(“華文小學”的簡稱)、華校、淡小(“淡米爾小學”的簡稱)、國民型學校、國民型小學、國民型中學、獨中(“華文獨立中學”的簡稱)、宏願學校(Sekolah Wawasan)、精明學校(Sekolah Bestari)等等。其中5個詞語已被編入《新世紀全球華語詞典》。
大馬中文報內也有不少有關學生的名詞,例如:國小生、淡小生、華小生、華校生、英校生(已很少被使用)、獨中生、華裔生、巫裔生(馬來學生)、印裔生、友族生、土著生和留台生。這些名詞不但精簡,而且都是“三字格”。就各族學生的名稱而言,“巫裔”和“友族”都是大馬式詞語,這使“巫裔生”和“友族生”更富本土色彩。此外,“種族+生”這樣的構詞法也是大馬華語的本土特色之一。
另外,本土化名詞“師荒”用來指師資短缺問題。制度方面則有“固打制”及“跳班制”這兩個名詞,中國不用“固打制”,而是用“配額制”或“限額制”。其它具本土特色的教育類詞語有“學巴”(“學校/學生巴士”的簡稱)、“華教節”(“華文教育節”的簡稱)、“開課禮”(“開課典禮”的簡稱)、“教總”(“華校教師會總會”的簡稱)及“董事班”(“董事推薦班”的簡稱)。
有趣的是,“國小化”是個近年來才新造出來的動詞,指的是在華小和淡小採用與國民小學(國小)同樣的國文科課本與教材,並大幅度增加國語課時,使華小和淡小變質成為國小。根據統計,大部分的本土教育類詞語尚未被收進《新世紀全球華語詞典》。
編入詞典以合時宜
另一方面,一小部分的詞語一旦用于我國報章的教育新聞或文章中,成了教育類詞語,它們就帶有不同的詞義。比方說,我國教育新聞中的“教長”並非宗教教務首領,而是指教育部長。還有,“師訓”指的不是師父的訓誡,而是中小學師資培訓。在某些情況下,“家教”指的是家長教師協會,而不是家庭教育或家庭教師。在我國,“華教”是“華文教育”的簡稱,而不是“華文教師”的縮寫。此外,馬來西亞的“杏壇”指的是教育界,而非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
鑒于此,上述大部分的本土教育類詞語及其詞義有必要編入《新世紀全球華語詞典》,以方便大馬以外的中文使用者翻查詞典理解這些詞的意思,同時也能避免國外的讀者誤解其詞義。這不但使該華語詞典內的詞語與義項更為完整,也能反映現時代的風貌。這正如陳鐵君(2009年)所言,能否映照呈現其“時代性”,便成為詞典的最重要特質,這也是字典較少增補,詞典卻需修訂的緣故。
(馬大語言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