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佳:本土教育类词语应编入词典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刘树佳:本土教育类词语应编入词典

富本土特色的教育类词语,常出现于马来西亚中文报章的国内教育新闻,以及谈论教育课题的文章中。这不但反映了马来西亚华语有别于普通话的语言特色,也呈现我国多元教育的风貌。



我国各类型学校都有“本土化”名称,譬如:华小(“华文小学”的简称)、华校、淡小(“淡米尔小学”的简称)、国民型学校、国民型小学、国民型中学、独中(“华文独立中学”的简称)、宏愿学校(Sekolah Wawasan)、精明学校(Sekolah Bestari)等等。其中5个词语已被编入《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

大马中文报内也有不少有关学生的名词,例如:国小生、淡小生、华小生、华校生、英校生(已很少被使用)、独中生、华裔生、巫裔生(马来学生)、印裔生、友族生、土著生和留台生。这些名词不但精简,而且都是“三字格”。就各族学生的名称而言,“巫裔”和“友族”都是大马式词语,这使“巫裔生”和“友族生”更富本土色彩。此外,“种族+生”这样的构词法也是大马华语的本土特色之一。

另外,本土化名词“师荒”用来指师资短缺问题。制度方面则有“固打制”及“跳班制”这两个名词,中国不用“固打制”,而是用“配额制”或“限额制”。其它具本土特色的教育类词语有“学巴”(“学校/学生巴士”的简称)、“华教节”(“华文教育节”的简称)、“开课礼”(“开课典礼”的简称)、“教总”(“华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及“董事班”(“董事推荐班”的简称)。



有趣的是,“国小化”是个近年来才新造出来的动词,指的是在华小和淡小采用与国民小学(国小)同样的国文科课本与教材,并大幅度增加国语课时,使华小和淡小变质成为国小。根据统计,大部分的本土教育类词语尚未被收进《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

编入词典以合时宜

另一方面,一小部分的词语一旦用于我国报章的教育新闻或文章中,成了教育类词语,它们就带有不同的词义。比方说,我国教育新闻中的“教长”并非宗教教务首领,而是指教育部长。还有,“师训”指的不是师父的训诫,而是中小学师资培训。在某些情况下,“家教”指的是家长教师协会,而不是家庭教育或家庭教师。在我国,“华教”是“华文教育”的简称,而不是“华文教师”的缩写。此外,马来西亚的“杏坛”指的是教育界,而非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鉴于此,上述大部分的本土教育类词语及其词义有必要编入《新世纪全球华语词典》,以方便大马以外的中文使用者翻查词典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同时也能避免国外的读者误解其词义。这不但使该华语词典内的词语与义项更为完整,也能反映现时代的风貌。这正如陈铁君(2009年)所言,能否映照呈现其“时代性”,便成为词典的最重要特质,这也是字典较少增补,词典却需修订的缘故。

(马大语言学博士候选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