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潔膚品再回流人體 170種海洋生物含微膠粒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用了潔膚品再回流人體 170種海洋生物含微膠粒

生產價格廉宜的磨砂膠粒。(圖:Alliance for the Great Lakes)
生產價格廉宜的磨砂膠粒。(圖:Alliance for the Great Lakes)

(華盛頓7日綜合電)吃魚變吃塑膠!人類常用的含微膠粒(Microbead)潔膚產品,已嚴重污染海洋,多達170種海洋生物體內含微膠粒,這些有毒的化學物塑料,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最后回到人類體內,影響健康。



微膠粒廣泛用在洗面膏、洗髮乳、沐浴露、牙膏及化妝品中,微膠粒體積太小(通常少于1毫米),無法有效被污水處理廠過濾,導致它直接流入大海。

微膠粒無法分解,更會依附海洋中有害的污染物,變成有毒的膠粒。膠粒其后會被微生物、貝殼類及魚類進食,毒素則被吸收,更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

網絡媒體《香港01》報導,海洋污染關注組織“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的研究指,一支130克的磨砂潔面膏就含超過100萬粒微膠粒,單是每次洗面的份量,就有約1萬7000粒由洗臉盆排走。



排污系統難過濾

研究顯示,美國五大湖區(The Great Lakes)中,每平方公尺有多達10萬粒微膠粒。這正因為微膠粒體積小得令排污系統難以過濾,導致膠粒直接排出湖泊、河流及海洋。即使只有1%能避過污水處理,亦已有8萬億粒膠粒直接由水渠排出大海,足以覆蓋300個網球場。

微膠粒本身夾雜有毒物質,沿食物鏈上移的過程中,微膠粒會吸收更多有毒物,包括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等會干擾激素的物質,毒性變得越加強勁,危害食物鏈較上層的生物,最終由人類進食和吸收,污染整個食物鏈。

《科學》雜誌研究顯示
魚棄蝦吃膠粒

香港《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指出,作為一條魚,面前是豐年蝦與膠粒,你會選擇吃哪一樣?研究發現,在污染程度較高的環境下,魚的選擇竟然是膠粒。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兩名生物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以淡水魚鱸魚的幼魚作實驗對象,發現在聚苯乙烯(即發泡膠)含量較高的環境下生長的話,鱸魚幼魚會選擇進食膠粒而非正常食物。

海洋生物學家隆恩史泰德認為,幼魚選擇食膠的情況,是由于它們以為膠是高能量食物,需要大量進食,類似于青少年喜歡吃不健康的快餐,只求“飽肚”。

然而膠粒無法為魚提供真正的養分,甚至在其腸道中結塊,令魚類無法吸收營養,影響幼魚存活率。

作為食物鏈底層的魚類數目減少,則影響食物供應,禍及整個生態系統。

應改用天然無害替代物

“無塑海洋”建議,應避免選擇含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和尼龍(nylon)、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等這些化學微膠粒磨砂膏產品,改用天然無害的替代物,如紅豆、杏仁、核桃殼、鹽、糖、麥皮、浮石等等。

香港《蘋果日報》記者巡查超市和連鎖化妝品店,發現部份產品含有聚乙烯(polyethylene),即膠袋的原材料,包括Swiss Rituel日用磨砂潔膚凝膠、Clean & Clear毛孔潔淨洗面露、Neutrogena深層柔珠洗面乳。

具價格優勢商家更愛

微膠粒多見于肥皂、牙膏及身體磨砂等個人清潔產品,用以去除老化角質。這些磨砂膠粒面世之前,生產商多用天然物料,如碎杏仁及花生殼等製成,膠粒的磨砂效果雖然較天然物料差,但其可以大量生產的價格優勢,促使生產商由1990年代起大量使用膠粒取代天然物料。

《香港01》報導,微膠粒很滑,滑得不會對皮膚造成任何損害,滑得可以每天使用,卻不太有用。

與天然磨砂原料相比,磨砂膠粒不能深層清潔皮膚,故消費者會傾向更頻密地使用產品,不僅製造價格低廉,又可以鼓勵消費者更快再度購買,磨砂膠粒簡直是生產商的搖錢樹,但它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卻是多少利潤也難以彌補。

或增加環境雌激素

被棄置于水中的塑膠產品,可能是環境雌激素的來源。

香港《蘋果日報》委託香港公開大學在東江多處抽查雌激素當量(EEQ),發現多處水辦均含環境雌激素,當中沙灣河其中一個樣本EEQ濃度最高,每公升達50納克(ng/L),而8個樣本濃度為每公升29至50納克。

人體若額外吸收高劑量環境雌激素,嚴重可刺激乳癌及子宮癌生長,年紀越輕,對雌激素越敏感。

香港每天有48億粒流入海洋

在香港,“綠色和平”委托浸大的電話調查顯示,近50%香港人有使用磨砂產品,推算每天有48億粒微膠粒倒入海洋,等于一年有111架雙層巴士重量微膠珠倒入海洋。

美國有調查報告顯示,微膠粒正以每天80億顆的數量進入河道或海中,引發嚴重水污染以至生態災難。

有環保團體整合58份學術研究,發現其中3份研究,顯示烏賊、蠔和丁香魚(公魚仔的一種)等多達170種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體內都發現有微膠粒。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