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變賣回收物捐慈善 環保夫婦20年捐9萬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變賣回收物捐慈善 環保夫婦20年捐9萬多

丹納安東尼和麥琳兩夫婦愛護地球,對環保不遺余力,並致力于推廣垃圾分類概念,過去成為國內外媒體及雜誌的採訪對象。
丹納安東尼和麥琳兩夫婦愛護地球,對環保不遺余力,並致力于推廣垃圾分類概念,過去成為國內外媒體及雜誌的採訪對象。

報導/攝影︰羅健傑



(大山腳9日訊)一對夫妻在過去20年以來,每月將變賣回收廢物所換回來的錢,都轉捐給12個慈善機構,不只行善積德,也為環保貢獻綿力。

兩夫婦在過去20年,獲得社區居民響應回收的廢物已高達365噸,變賣收入達9萬8101令吉,而款項皆都全捐給檳州各地的慈善機構。

他們也把變賣所得的收據及捐款收據,每分錢皆詳細記錄在5本簿子上。



這對夫妻分別為丹納安東尼(79歲)和麥琳(Mylene,68歲),居住在華麗園;過去20年,每年將社區實踐源頭垃圾分類所得的廢物變賣后,每月各捐1個慈善機構,愛護地球、推動環保,也獻力慈善。

這些慈善機構,包括癌症團體、殘疾收留所、老人院、殘疾兒童收留中心、癌症醫院、愛滋病社區服務收留中心及洗腎中心等,多個單位。

每天需耗1小時分類垃圾

兩夫婦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這些錢都不是自己的錢,而是來自社區居民,有些人會將廢物循環回收后得來的錢,用作“慶功”,但兩夫婦將這筆錢用在更有意義的慈善用途。

麥琳說,早期發起回收廢物循環時,鄰近數個住宅區都積極參與,把可循環廢物運來回收,當時一次回收的收入可達逾千令吉,如今各住宅區是各自辦廢物回收。

“在我們居住的社區,每月回收廢物變賣所得,介于200至300令吉,最高可達400令吉,回收商每次回收都會開出支票,我們領取后捐給慈善機構。”

她說,華麗園共有350間住家,約80%響應源頭垃圾分類,將可循環垃圾送來其住家旁的大回收桶,兩人每天需耗1小時分類垃圾。

輕鬆將廚餘變堆肥

一間家,要怎樣做到“零廚余”?

丹納安東尼分享堆肥心得時說,他準備10個花盆,每個花盆分別可裝3次的廚余,因此一個月31天的所有廚余,都可輕鬆處理成堆肥。

他說,每裝一次(一天)的廚余,就會在廚余上方堆上一層泥土給下一次的廚余裝填,但第二天的廚余則是裝入下一個花盆里,以此類推至第10個花盆。

他解釋,當廚余填入第10個花盆后,再將廚余填入第1個花盆,該花盆屆時也已有堆上一層泥土;當滿一個月后,該花盆的堆肥就是植物的‘寶’。

“我們早于15年前就奉行‘零廢料’,當威省市議會垃圾工人到來回收垃圾,我告訴他‘我們沒有垃圾要丟’。”

他說,為地球也為下一代著想,兩人實行“零廢料”生活態度。

垃圾分類措施待改善

麥琳認為,檳州政府6月1日落實源頭垃圾分類是好措施,但有待改善,尤其分類物品只分為可循環及不可循環兩類,略嫌不足。

“地方政府也應提供居民兩個經過設計的垃圾桶,以便妥善處理廚余。”

兩夫婦也認為,取走大垃圾桶能戒掉民眾“見桶就丟”的習慣。

受邀主講逾200場環保講座

丹納安東尼和麥琳以經驗之談,過去在全國包括私人及政府機構、醫院、社區及教堂等各場所,舉辦或受邀主講環保講座,超過200場。

兩夫婦的經驗,影響了不少人或機構,從此改變丟垃圾的習慣。

麥琳說,14年前,南華醫院一名行政人員出席其講座后,開始在醫院落實廢物再循環,該院至今仍在進行循環工作,過去14年循環的廢物噸數不少。

她也說,一名來自怡保的工廠女工,諮詢廢物循環及源頭垃圾分類情況后,有關工廠也開始落實;該廠有150名工人,意味著150個家庭會把垃圾帶來分類,該廠也將變賣廢物所得,捐助家境貧困的工廠工人。

然而,他們也遇過不少在講座會上潑冷水的居民,指分類垃圾麻煩。“但在想到自己麻煩前,先想想正受破壞的環境。”

塑料袋破壞力太大

丹納安東尼和麥琳對塑料袋深痛惡絕,呼籲人們:“請對塑料袋說不!”

丹納安東尼說,塑料廢物對環境極具破壞力,州政府有必要減少其製造,鼓勵人們自攜食物容器在外包食物,同時將已落實5年的每日無塑料袋,從每個塑料袋20仙的價格提升至1令吉。

“不但本地人,就連外勞也隨處亂丟塑料垃圾,中央政府應讓工廠業者教育所聘請的外勞,而不只是一味引進外勞,卻不教育他們如何環保。”

激勵出席者戒惡習

丹納安東尼說,他和麥琳總是樂于在環保講座會上,讓出席者感到“罪惡”,因這能激勵出席者從生活中覺醒,並改變現有對環境不友善的生活方式,戒掉惡習。

他說,不少人受激發后,也願意跟隨他們的生活模式,透過此方式,能以人影響人,影響更多人,為社會帶來改變。

丹納安東尼和麥琳致力于推廣源頭垃圾分類,兩夫婦經常攜帶回收記錄簿、賬目、照片、自製卡片,受邀或到全國各地給免費講座會,以鼓勵社區落實源頭垃圾分類及循環,並以自身例子,激勵居民響應。

不過,丹納安東尼說,對于某些人的思維,是難以被改變,但推動環保者應盡己所能,做得更多。

“我們希望每場講座會上,至少可以激發一些人願意奉行環保的生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