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行腳.我們在這裡求學問
供稿:董總《中學生》月刊
我愛上馬來西亞這塊土地
★楊浩澤 Nasir Yang Haoze
年級/高一 國籍/中國
楊浩澤(Nasir Yang Haoze)來自中國青海省西寧市,從小成長在穆斯林家庭,雙親都是虔誠的中國籍穆斯林。
二十年前,浩澤的父親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國際回教大學(Universiti Islam Antarabangsa Malaysia, UIAM)攻讀阿拉伯系,並取得碩士學位。
學成以後,浩澤的父親選擇落地生根,從事布料批發。不久後,浩澤出世了。由於父母工作繁重,小浩澤交給了一個馬來家庭看顧,並為浩澤灌輸了大馬的多元文化色彩。
問及是否對馬來文感到陌生時,浩澤不以為然地表示:“我出世後學習的第一個語言就是馬來語。”
浩澤在一年級時曾前往北京上小學,半年後即返回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父母不捨與孩子分隔兩地,從此以後,浩澤在馬來西亞住了下來,直到三年前加入了隆中華的大家庭。
浩澤一家人精通三語,與本地一般華人無異。他最為讚賞大馬的多元文化,各族不計膚色語言,和平共處。
“這是我在中國老家難以看到的景象,大馬華人可以掌握不同語言,享受各族美食,在多元文化中和睦共處,互相幫助。”
雖然在大馬土生土長,但浩澤仍然保存了“中國腔”的普通話。
“我在家裡和父母用‘中國腔’交談,言談中較多翹舌音,回到學校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大馬腔’,我可是轉換自如。”
難能可貴的是,浩澤熱愛自己的宗教信仰,齋戒月期間每日都到清真寺祈禱。身邊的隆中華同學也十分尊重浩澤,一同外出時,都會到有清真食品認證的餐館享用餐飲。
談及馬中兩國教育制度的差異,浩澤表示各有利弊。
“中國的學習領域比較廣泛,但要記的知識太多,許多學生都很壓抑;隆中華的制度讓學生有秩序,有素質,思想上較中國開放,但相對而言,學習課程不及中國的深入。”
浩澤希望往後可在馬來西亞繼續發展,他已愛上了這片土地,願意將自己的未來與馬來西亞結合,一同茁壯成長。
做個真真正正的比利時人
★旭揚 Derrick Xu Yang Timmermans
年級/初三 國籍/比利時
旭揚(Derrick Xu Yang Timmermans),來自歐洲的巧克力王國——比利時。旭揚的父親屬比利時的弗拉芒社群(Flemish),說得一口流利的荷蘭語,同時懂得五種歐洲語言。
旭揚的母親是馬來西亞華人,熱愛華文教育,因此將旭揚和弟弟浩昂(Lorne Hao Ang Timmermans)送入隆中華,讓孩子接觸東西方文化。
旭揚談及父親時,流露了自豪的神情。旭揚的父親放下了比利時的事業與親人,飄洋過海,選擇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庭。
“父親對自己的文化深感自豪,但也為家庭做了很大的犧牲,來到馬來西亞和我們一起生活。”
旭揚的家庭,還保存了部分的比利時文化。他們每年都會慶祝聖尼古拉斯節(Sinterklaas)。該節日就像比利時的兒童節,父母會派送禮物給小孩。
“我和弟妹都很期待每年的Sinterklaas,爸爸會分給我們每人一個碟子,碟子上有一根蘿蔔,而蘿蔔是聖尼古拉斯騎著的馬匹食物!用餐後,爸爸就會派給我們每人一份大禮物!”
旭揚不僅慶祝比利時節日,也慶祝中華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新年,旭揚都會收到父母的紅包,並向親戚拜年。旭揚的家庭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東西文化交融之所。
問及國家認同的看法,旭揚堅定地表示自己是一個比利時人。
“找到自己的根很重要,就像我在隆中華所學到的一樣,這裡的華人要學母語,要尋根。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回到比利時生活,做一個真真正正的比利時人。”
旭揚認為,比利時有許多讓他引以為傲的事情,例如巧克力,例如排行世界第一的足球運動。他對祖國的嚮往與愛慕,顯露於臉上。
旭揚熱愛比利時,也愛馬來西亞,談及未來,他表示:“無論未來我去到世界上的哪個角落,我一定會回到馬來西亞,回到隆中華,這裡有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朋友,最美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