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抄經,都有王羲之的影子,他的書法影響了中國人近兩千年,臨他的字,不會出錯,但有些人說王的心經是用行書寫的,抄經應該焚香沐浴,正坐一字一字書之,才能表達敬意。
真正瞭解佛教的,便知道一切不必拘泥,如果你認為楷書才好,就用楷書,但楷書應該臨哪一個人的帖呢?學習了抄經之后,便會發現,原來這世上不只你一個,我們的先人,抄《心經》的可真多。
從唐朝的歐陽詢,到宋朝的蘇東坡,元朝的趙孟頫,明朝的傅山到近代的傅濡,都規規矩矩地用楷書寫過《心經》,而其中最正經的,莫過于清朝乾隆,皇帝寫字不可不端莊,但當然寫出來的,逃不過刻板。
如果你想用楷書抄寫《心經》,那麼這些人的字都要一個個去學,為什麼呢?我們寫字寫得多了,就要求變化,而《心經》之中出現了不少相同的字,像這個“不”字就有九次,“空”字出現七次,而“無”更厲害,出現了21次之多。那麼多次的重複字,我們當然想求變化,不要寫來寫去都是同一形狀,同一字體。那麼在求變化之中,你讀到其他人寫的《心經》,就可從中學習了。
寫經就是刻板,寫經就是不必要有變化,有些人說。弘一法師寫的《心經》,在字體上有很多是相同的,那是他不刻意變化,但是其中也有變化,都是不刻意的變化,這又是另一層次的書法了。
——心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