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聞:中國一帶一路 挑戰雖有機遇更大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海聞:中國一帶一路 挑戰雖有機遇更大

海聞相信,一帶一路對中國和海外企業而言,是個很好的機會。
海聞相信,一帶一路對中國和海外企業而言,是個很好的機會。

報導:邱佩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搭配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這兩個被譽為“一帶一路”的金融工具平台,自2013年首次提出至今越來越受全球矚目。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教授早前訪馬時,與《中國報》分享了中國以至馬來西亞、其他海外企業的機遇。

一帶一路由中國政府製定政策,也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海聞相信,這對海內外企業而言,是個很好的機會。



“一帶一路經過的220個國家,這些經過的國家都的確有需求,相比歐美更需要發展,這也是商機所在。”

針對中國國內企業對一帶一路的準備,他說,中企過去30年主要還是專注貿易、出口等經濟活動,如今很多企業陷入瓶頸,很多面對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

“但這些過剩產能正是這些(一帶一路)路經國家所需要的,例如基礎設施、產品製造能力等。”

“中國30年前仍落后、勞力成本較便宜時,我們吸引資本,但現在勞力資本提高了。所以有些國家像越南、寮國,還有一些西亞國家、中亞國家,他們的勞力成本還很低,也缺乏投資。他們的經濟剛起步,對中國而言是個機會,但也是個挑戰。”

挑戰分兩部分

至于中國企業目前面對的挑戰,海聞認為主要分為兩部分。

“從自己國內生產產品、出口,到變成投資者的身分、到別人國家投資生產,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經驗,這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至于第2個挑戰,是從國內文化制度轉向國際。

“畢竟國外文化與體制很不同,中企走出去就有很多東西要學。學的過程中,也可能得付出很大代價。再者,也不是有錢能投資就受到歡迎 ,一旦做得不好,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海聞指出,源自中國的海外投資,已出現一些處理不妥的情況,在國外被認為中國是新殖民主義國家。

他說,一些國家可能覺得中企到其國家投資礦山、資源,是在肆事掠奪,此外還存在政見的不同。畢竟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策不同。

“中企要外拓(尋機遇)就必須接受這些挑戰,把雙贏放作最終目的。從一帶一路中得到發展,也幫助當地經濟發展如就業,這是很多中企需要調整的。”

中國版矽谷
深圳以創新引領成長

深圳是古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啟航揚帆之地,也是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

目前深圳在大力建設成為兼具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對長駐多年的海聞來說,深圳是中國創新重要基地,就像當年美國加州的矽谷。

海聞直言,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這4大城市中,以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最快。

“深圳是中國創新重要基地,體制更好也比較開放,文化好,沒什么包袱,改革開放從這里開始。”

他說,深圳有點像當年的美國加州,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雖地處廣州卻講普通話(即華語),相對下,有些地方會比較壓抑創新。

他指出,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深圳的文化就是“敢于失錯”,所以每天有很多新企業成立, 也有很多企業撐不下去。

“以深圳為駐點的企業有很多,像騰訊、華為,招商平安及比亞迪等,新的高科技企業起得特別快。”

大馬企業更國際化具優勢

馬來西亞是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之一,大馬企業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上的機遇不少,包括與中企聯手,彼此互惠互利。

海聞指出,大馬企業更國際化,也佔地理優勢,對將來海上絲路的一些國家更熟悉,例如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等,佔據一定的優勢。

“大馬企業可與中企合作,加強對馬投資,引進對大馬就業、經濟發展有利的發展。”

“合作很重要,尤其大馬華商可扮演很好的角色。例如大馬華商可能對印尼、泰國比較熟悉,那么馬中兩國企業可聯手到第3國家發展。”

他說,馬企國際化程度更高、經驗更多,中企因為本身國內市場大,但也有外拓需求。

因此,馬企可助中企一把力,一起到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不僅把投資引入大馬,也迎合中企的發展需求。

新聞背景
習近平提倡“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全名,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個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東邊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邊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中國海(中國稱為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也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中國海到南太平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