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嘯:政府執行偏差 本地中文電影靠自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葉嘯:政府執行偏差 本地中文電影靠自己

(左)周青元﹔(右)葉嘯
(左)周青元﹔(右)葉嘯

獨家報導﹕丘惠萍
(吉隆坡12日訊)馬來西亞華人演藝人公會副總會長葉嘯說,執行偏差,政府補助或優惠向來以馬來電影為主,本地中文電影只能自力更生。



他希望未來政府能設立類似文創基金,培育更多本地演藝人才及扶持本地電影發展。

葉嘯今日針對國家電影發展局總監拿督卡米爾促請本地製片商勿只依賴政府補助,應自行尋找投資者拍片及宣傳一事,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回應,本地中文電影早已是自力更生。

“像樣”本地電影須100萬



他說,如今要拍一部比較“像樣”的本地電影,最少要100萬令吉,只夠拍片,不夠宣傳。

他舉例《我出走的時光》就是小本製作本土電影,僅花數十萬令吉,拍得也不錯,但就是票房不理想,主要缺少宣傳,資金不夠的問題。”

他說,要在大馬開拓電影事業很難,尤其導演是新人,沒有知名度,很難找人投資拍電影。

“台灣設有文創基金,專投資好劇本拍電影,中文電影在國內沒此待遇。”

葉嘯也是馬中文化藝術協會署理會長。他說,國內資源缺乏,本地市場發展空間也小,本地中文電影只能向外發展,通過跟中國合作技術或合資,才能有新出路。

“中國投資電影,往往是宣傳費用遠比拍製費用高,宣傳決定票房。

“我國則是各種因素限制,導致本土中文電影是很難賺錢和生存。”

他強調,大馬中文電影事業必須走向中國,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國家電影發展局重新修訂強制上映政策(Skim Tayangan Wajib)的新條件於7月1日落實,當局也料在未來6個月內推出新的稅收救濟機制,以確保本地電影素質及提高競爭力。

周青元:須檢討現有政策

本地電影著名導演周青元說,目前,本土電影始終難與海外電影競爭,希望政府能檢討現有政策,透過推行新機制,提供本地電影創作或製作人更好的發展平台。

他坦言,由於電影製作成本高,本地中文電影製作人都有積極尋找資源或找人合作投資的。

他說,目前為止,我國中文電影與海外電影相比,還是處在弱勢的,唯見本土中文電影的票房是有上升趨勢,這也算是好的起步。他認為,政府檢討現有政策及推行新機制是必要的,政府的出發點也是好的,重點是要適當處理,才能正面扶持本地電影事業發展起來。

“否則,擔心政府補助太容易申請,有者可能就不用心製作好電影了。

他認同,政府補助是象徵對本地電影事業發展的鼓勵,他也促請政府落實本地電影強制上映政策時,也要考量作品水平和管理,確保上映的電影是符合素質及具觀賞價值。

卡米爾週一受訪時認為,電影業者不應視強制上映政策(Skim Tayangan Wajib)為“拐杖”,為促進電影業,就應檢討該政策。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