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星游戲(3) 面對多重隱憂 造星陷困境

本地著名歌手經紀人黎紓廷表示,張棟樑(右)當初往台灣發展時,都有進行培訓。

文:韓可欣

圖:攝影組、受訪單位提供

比對韓國和馬來西亞練習生制度后,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大不同,而這樣的變化是否能順應馬來西亞華語圈的環境,從而創造一個全新的造星模式,一切都是言之過早,熟悉本地娛樂圈生態環境的行內人,以及見證一名又一名韓國練習生出道逐漸成為巨星的追星族,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初步形成的制度呢?

本地資深行內人有話說

黎紓廷:需要培訓模式

手上握有不少本地歌手經紀約的著名經紀人黎紓廷希望練習生這個模式能成功,“畢竟馬來西亞樂壇真的需要一些培訓和制度來支撐,不然以后很可能在線上就會不斷出現網絡竄紅的素人不用培訓就能成為藝人,又或者都是選秀比賽出身的藝人,單一的選擇條件會讓市場更見萎縮。”她表示不少本地歌手都有進行培訓,“像張棟樑當初前往台灣發展的時候,他也會不斷進行一些媒體應對的課程,只是不會像韓國練習生那么深入。”

她也提及韓國經紀公司之間的相互幫助,讓練習生制度有了更長遠的發展,“他們清楚知道自己在同一個生態環境裡面,甚至可以進行跨公司合作,加上平台眾多就很容易成為話題。但我們這裡的經紀公司因為市場關係無法強大到創造出團體品牌,這是非常可惜的。”她也提到因為市場萎縮的關係,本地商家甚至會以商品取代出演價碼,這樣不健康的循環,也是本地與韓國娛樂圈最大的分別。

林奕秀樂見有新的培訓新星模式進入大馬華語娛圈。

林奕秀:缺少平台曝光

★大馬環球音樂中文部高級產品及宣傳經理

練習生制度的歷史不算長,但凡是娛樂圈內人,肯定都見識過韓流帶給流行世界一個怎么樣的巨大轉變,因此這項制度或多或少都會引起圈內注目討論。本地華語圈內的資深行內人,以自身專業又是旁觀者的身分有何見解,又會有什么建議提供給相關單位呢?

任職大馬環球音樂中文部高級產品及宣傳經理林奕秀表示,她樂見有新的培訓新星模式進入馬來西亞華語圈,“我覺得是個好事,只是本地讓藝人曝光以及展現的平台不像韓國那么多,因此如果可以與國外的單位進行合作培訓,我相信無論是資金抑或是課程方面,肯定會有不少的改善。”她也建議練習生出道的時候,可以直接在進行培訓的國家持續發展,這樣會比留在馬來西亞打拼來得更有效果。

她舉出例子,像是本地歌手Gin李幸倪以及出生于廣州的張敬軒,他們在香港發展初時,粵語都是非常差勁,甚至不會。但他們選擇在當地生活以及學習粵語,耗費不少時間終于打出名堂,他們今時可口操流利粵語,甚至還被誤認為香港歌手,全賴願意忍耐等待與學習語言。

王禮麟(小圖)指東于哲是從海螺訓練班出身。

王禮麟:資金成絆腳石

★摩爾娛樂總監兼東于哲經紀人

摩爾娛樂總監兼本地組合東于哲經紀人王禮麟認為馬來西亞練習生的初步階段,有點像當初他所接觸的海螺訓練班,“像東于哲就是從這個訓練班出身的,馬來西亞練習生的初步模式也非常貼近。”他認為資金投入的方式會成為這項制度的絆腳石,“韓國練習生制度成功的最大因素,其實也是資金無后顧之憂,練習生重點在培訓,而無需煩出專輯或者造型要用到多少錢。如果本地持續依練習生付錢的模式進行,其實到頭來就演變成一門自資發片的生意,當然沒對沒錯,只能說是你情我願了。”

而他也覺得本地導師的指導方式會較為溫和,但這對于練習生來說,其實並不是好的現象,“過于溫和可能導致學生聽不進去,沒有辦法良好矯正學生的缺點,這樣培訓出來的學生不會有好素質。”也難以與國外的練習生進行抗衡,甚至引發出道后的問題連連。

發掘學員長處

首先接觸首批馬來西亞練習生的,便是他們的導師。從篩選過程到真正進行培訓的過程中,他們逐步去瞭解這群孩子們的天資與素質可達到什么程度之余,相處時間漸長,也會從中發現到練習生制度用在這群孩子身上是否可行,以及他們所展現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之前就有提到說,阿沁老師決定與《我就是我練習生計劃》3名馬來西亞練習生簽約發片,他表示從培訓期間,可以感受到馬來西亞練習生對音樂的熱情,對待培訓課程也相當認真且有著虛心學習的態度,“成功的藝人必須像海綿般不斷吸收與學習,他們都有著這樣的特質,也是我覺得馬來西亞練習生非常棒的部分。”他也發現馬來西亞練習生有很多偏向唱將型或者是創作風格的能力,而台灣練習生則是偏向改編和舞蹈能力較長,希望未來可以多注重兩地交流,以改善雙方的不足。

而《星一代學堂》的導師李學勤就發現大馬練習生的態度較為自我,面對導師給予的想法和疑問會稍微有些抗拒,“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反應,畢竟之前並沒有人多加指點,因此心裡就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因此剛開始會出現較為抗拒接受別人的想法。”李學勤希望經過一連串的課程,可以逐漸改善部分練習生這樣的態度,能多加接受不同的聲音,對增進自己的實力是肯定有所幫助的。

來自大馬的李幸倪(右)和出生于廣州的張敬軒,初到香港發展時,粵語不好,他們選擇在當地生活及學習粵語,最終打出名堂 。

追星族:不看好本地練習生

看著韓國經紀公司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練習生,眼看著他們逐漸成為世界知名的巨星,受訪的本地4名追星族,幾乎一面倒不太能接受練習生模式進入馬來西亞華語圈,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韓國練習生要從小培養到大;但馬來西亞練習生多數已經是青少年,打好根基的時光已經溜走,加上造型包裝始終走不出自己的風格,讓他們覺得並不討喜。

本地90后追星族林成耀、廖珮儀、陳詩盈以及蔡佩芩面對練習生制度進入馬來西亞其實並不看好,從練習生背景、馬來西亞文化到舊有馬來西亞藝人的包裝問題,都讓他們覺得練習生制度要成熟還得需要一段很長遠的時間。

蔡佩芩就提到現今小孩都有媽寶跡象,面對高強度的培訓很可能沒辦法長時間負荷,加上是練習生付費的狀況,讓他們更加覺得難以維持下去,在韓國工作的廖珮儀聽到這裡就搖頭,道:“這長期下去並不是辦法,就像你想讀大學,家裡卻沒資金讓你讀的道理是一樣,總有一天會被錢的問題影響到培訓。”

而且這樣的循環下,也會形成練習生的心態不正,認為自己付錢就是上帝,造成態度問題,對練習生制度如數家珍的林成耀道:“韓國練習生有很多都是家境不富裕的,即便是富家小孩,進入到練習生階段均要接受強度訓練,一有不慎便會淘汰出局,在一視同仁的情況下,練習生才得以專心培訓,因為沒有后路,所以能留到最后的練習生肯定都是優秀的。”

而他也提到國情不同的隱憂,“韓國練習生制度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去建立,並且在政府、商家以及各個單位的支持下,幾乎超過10年才逐漸成型,甚至犧牲了優秀的初代偶像當開荒牛,就是為了建設出穩定的基礎。而馬來西亞無論從國情、市場抑或人才都有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得不到政府、本地群眾和商家的金錢支持,其實真的很難建立起像韓流一般的水準。”

陳詩盈也提到本地藝人存在著包裝問題,“無可否認本地有許多出色的歌手,但往往都輸在包裝、顏值問題,雖說這樣有點直接,但群眾終歸還是會看包裝,馬來西亞直到現在都還無法掌握自己的時尚潮流,並且不斷將韓風穿在身上,欠缺獨特性之余,甚至因為沒有個人特性而在群眾面前變得吃力不討好,隱憂很大。”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