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绣郿:孔孟之孝
儒家推崇“百善孝为先”,孝悌忠信更是伦理关系的道德体现,而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孟,却不是“迂腐古板的酸儒”,也不是“愚忠、愚孝”的笨蛋。
孔孟不主张“君王、父母永远是对的”,不主张“君(父母)要臣(子女)死,臣(子女)不能不死”,那不过是后世君王特意为下属、百姓打造的“愚民”桎梏,早已悖离孔孟原意。
若曾好好读过《论语》、《孟子》,就能发现孔孟2人对“孝”的定义及表现,多么有人性化人情味,让人感动!
譬如,若父母偷窃邻人的鸡鸭或财物,子女该如何处理?你会否想,儒家支持大义灭亲?
你绝对想不到,儒家答案会视情况而定的2种表现方式;一是若邻人不知小偷是谁,子女就得先帮父母隐瞒,但必须劝之以理,以便父母明白到自身错误而改过自新,让父母有悔过机会,从而一步步走向人生正道。
另一是,若邻人已知窃者是父母,那才让父母自首,接受应有的惩罚。
这是法律不外人情的体现,充满人性化,双方一劝一改也必须真情实意,不能嘴说的“改过”流于形式或沦为口号。孔子认为,父母能改过走向仁义正途,孩子又全了该尽的孝,比一味的惩罚却不晓得对方是否记取教训来得好。
看了这,你是否震撼?不吗?还有一个例子。
有人想刁难孟子,提出若是以孝顺闻名的舜帝,其父亲杀了人该怎办?你说,舜怎么做?
孟子以儒家大智慧说,舜作为君王必须以身作则,“大义灭亲”把父亲送往衙门调查。
或许你疑惑,难道舜眼睁睁看着父亲受刑?不,法、理、情,当然是情为先。
所以孟子接着说,舜也是为人之子,绝对无法任由父亲受牢狱之苦,当天立马辞职不干了,不当皇帝,半夜三更敢敢单独闯监牢劫狱,父子俩就抛下一切荣华富贵披星戴月,赶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好好过日子。
上经典导读课堂上,初初听到傅老师给出这个答案,我的心像是被狠狠地砸了一下,难以置信,然后眼泪汹涌奔流,满心满脑勾勒著舜背老父黑夜中“跑路”逃命的模样,明明前路茫茫,又担心后有追兵,仍坚持护好父亲,未来就算只有父亲同行,能与父亲同生共死足矣。
父母,是再多的荣华富贵、名利权欲也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