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修復一台普長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修復一台普長春

修復程序:(1)清洗、(2a、2b)揭舊紙、(3a、3b)隱補。
修復程序:(1)清洗、(2a、2b)揭舊紙、(3a、3b)隱補。

特約:張吉安



上世紀的吉隆坡茨廠街,聚集了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閩南人和少數的海南人。以廣府人居多的茨廠街,自然成了粵韻文化的搖籃,當時出現一個赫赫有名的戲班叫“普長春班”,據說是吉隆坡最早的粵劇露天戲台,當年香港名伶薛覺先、馬師曾、徐柳先、梁醒波、芳艷芬等人,均到此演出,甚至有者一演就三個月至半年之久……

《姻緣石》最後一張粵劇提綱戲

2011年7月,蘇丹街爆發捷運征地風波,為搶救岌岌可危的老城區,開啟了長達數年的社區進駐行動。翌年元宵前夕,與友人召集一場“燈佑蘇丹街”,以“廟會”之名,佔領即將被神手摧毀的社區。



那一夜沸騰,召喚四方民眾,也結識了不少回來聲援的老街坊,其中一個是當年曾在“普長春班”當“衣箱”(戲班伶人保姆兼助理)的蔡雪梅之繼女茹女士。

據茹女士(77歲)提供的資料,母親蔡雪梅(祖籍廣東順德)1920年代從廣州下南洋到馬來亞,落腳茨廠街當粵劇班後台的“衣箱”,後來30年代長駐在茨廠街位於中華巷的“普長春班”,後來改名為“中華戲院”(Madras Theater),直到1948年發生大火,戲班才解散。

母親去世後,遺留在老房內的皮箱,積壓著幾張破爛不堪的木魚書和劇本,被白蟻蛀蝕得面目全非,其中彌足珍貴的“普長春班”掛在虎度門的劇本《姻緣石(上本)》,行內人稱為“提綱戲”,是上世紀南洋戲班的臨時劇本。

茹氏稱,40年代初的吉隆坡是粵劇戲班全盛期,城內大小戲班競爭激烈,“普長春班”為了留住觀眾,幾乎每隔幾天就推出新戲碼。

奈何劇本創作匱乏,班主得在短時間內從書籍、武俠小說、道聽途說的奇情故事編成戲目,演化出“提綱戲”的構想。

修復後的提綱戲《姻緣石》
修復後的提綱戲《姻緣石》

班主在紙上列明場次、排場、配鏡、道具、音樂、演員等,完全沒有完整的劇本和台詞,演員需憑著經驗按出場序,甚至自行決定唱念口白,行內人稱為“爆肚”,意為演員即興發揮,在台上串聯成一齣戲,其餘道具配景組、樂師、衣箱也必須依循“提綱戲”的每個明文,各就各位。

由於這張《姻緣石》長期壓在皮箱內破爛不堪,經由老街裱畫兼修復師國華老師用了半年時間來修復後,終於還原一台絕響的老戲碼。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