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靠它們謀生…… 珍藏工具,老行業留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當年靠它們謀生…… 珍藏工具,老行業留痕

高矮有序排列的木凳,還有砍木的砧板,是木屐製作的工具。
高矮有序排列的木凳,還有砍木的砧板,是木屐製作的工具。
管有祥手持火車站倉庫秤貨用途的長木枰。
管有祥手持火車站倉庫秤貨用途的長木枰。

報導:戴美清
攝影:胡傳成
地點:蕭隆興路老店
(芙蓉23日訊)芙蓉蕭隆興路(新加坡街),不但老店多,更有許多走入歷史的謀生工具,成為業者珍藏品!



新加坡街是華人傳統行業的集中地,都是芙蓉人熟悉的老字號,

行業使用數十年的器具,隨著歲月流逝,仍被完好保存。

承載無限回憶



當中有些行業已經不存在,例如木屐製作、木秤製作,這些手藝已經在發展洪流中消逝,但對老業者來說,那是他們當年為生活打拚的謀生工具。

《中國報》記者走訪新加坡街業者時,獲業者分享這批富有紀念價值的珍寶,例如製作木屐工具、收藏80多年的報紙、絕版木秤、秤鉈、英國生產的磅秤、藥店製藥的石舂、百年老店萬裕利的包裝標誌模具、英國製造的鑰匙。

它們的價值不在于金錢的數額,而是一個行業曾經存在的印證,承載著業者無限的回憶與紀念,更是流傳給下一代的故事。

管有愛:收藏兩份舊報紙

民國十八年的報紙,超過80年的“老報”!

芙蓉蕭隆興路新雲禮業者管有愛(61歲)收藏兩份舊報紙,一份是新加坡《新國民日報》,報上印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廿七日”,也就是在1929年,至今87年。

另一份是香港《華僑日報》在“中華民國十六年八月十號”出版的報紙,即1927年的報氏,目前已有89年的歷史。

數十年歷史的報紙,已泛黃易碎,保留的並非完整版,在翻看時也須小心翼翼。

管有愛指出,這是他在收拾舊物時發現的舊報紙,由于出自民國10多年的時代,報紙甚有收藏的價值。

他說,若有心人想要珍藏這款報紙,他願意商議出讓。

劉坤經:製作木屐數十年

9歲從中國南來的劉坤經,隨著父親從事木屐製作,轉眼一晃就是數十年,劉坤經已80歲,他在20年前已退休,留下來的器具緬懷過去。

當年坐著的矮木凳、長凳、削木工具、鋸木器、圓砧板,如今都是劉坤經的珍藏。

他說,這批謀生工具,在他從中國來馬時已經存在,雖然曾有人問他的古董凳子是否有意出售,他也婉拒了。

“我要讓子子孫孫知道,公公、父親當年做生意,就是使用這些工具,這是我們的謀生工具。”

他披露,保留製作木屐的工具是一種紀念,並非金錢可衡量。

管有祥:經營規模更大秤重行業

木秤,對新一代的孩子已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木秤曾經是巴剎小販做生意的衡量器具,如今隨著木秤不再被使用,在市面上已近乎絕跡的產物。

新雲禮貿易業者管有祥(62歲)是第3代承接家族磅秤生意者,隨著時代需求,已被電子秤所取代,而他遷離蕭隆興路,在芙蓉盛明路朝向規模更大的秤重行業,例如從事橋秤(weighbridge)工程。

從小跟著父親管金陵打拼,管有祥隨著木秤時代跨越至電子磅秤,而現代已不再使用木秤,木秤器具都是值得紀念的珍藏。

“木秤類型也有不同,體積大及較長的木秤,用作火車站倉庫秤貨用途,較小的木秤就是巴剎小販例如豬肉檔秤肉。”

他也特別分享一個英國生產的磅秤,除了數字,還刻有中文字,磅秤還刻有雕工花紋,深具收藏價值。

此外,還有天秤、秤鉈,每一樣的器具,都讓許多的故事可以與讓新一代分享。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