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中文電影(第一篇) 大馬電影需借他人之力 拍出海外 功夫要足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馬中文電影(第一篇) 大馬電影需借他人之力 拍出海外 功夫要足

■賴昌銘:本地中文電影人需要專業以待。
■賴昌銘:本地中文電影人需要專業以待。

報導:潘有文
圖:依哲、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2010年,本地有中文電影的票房突破400萬令吉,驚奇和歡呼聲四起!



隨后也有本地中文電影取得600萬令吉票房;2014年的《一路有你》更是創下1700萬令吉票房的驕人紀錄。

這種景像讓人覺得,這個行業一片好景。然而,由于本地中文電影市場有限,開始有電影業者把目光投向海外,尤其中港台新等地。

我們的中文電影,真的準備好衝出海外了嗎?



本系列將從本地中文電影業者在本土的挑戰,以及衝出海外的願景中,梳理一些細節,看看真正“起飛”之前,需要注意哪一些事!

6年前,大馬中文電影看到希望,並于2014年攀上巔峰。

當時一年有超過20部本土中文電影亮相,十大電影的票房,介于100萬至1700萬之間。

然而當越來越多相關和不相關的人士投入大馬中文電影,素質參差不齊,中文電影的票房開始“插水”。

根據國家電影局(Finas)票房數據顯示,去年本土中文電影最高票房是300萬令吉,亞軍有80萬令吉票房,排名第十的電影只有16萬令吉票房,這還不包括十大以外,票房以數千元令吉計的電影。

在這個節骨眼上,談本土中文電影如何跨出海外,需要有樂觀心態,以及清楚知道電影業者本身,需要先做好哪一些事。

《初戀紅豆冰》(下稱《初》)于2010年上映時,取得400萬令吉票房,同年的《大日子woohoo!》票房也有420萬令吉,可謂當年代表作。

賴昌銘是《初》的編劇,也是當年高收視率電視劇《女頭家》的編劇,在這個行業浸淫一段時日,從電視跨界至電影,對大馬的中文電影時代,有一番深刻體會。

“《初戀紅豆冰》上映后,大家看到市場和信心。在這之前,大家都覺得電影沒有我們的份,想都沒有想過;我1989年到吉隆坡,根本不敢去想拍電影。”

勿不懂裝懂

對于這6年來大馬中文電影的發展,是否已達到跨出海外的階段,賴昌銘表示存在這種可能,但電影人必須專業以待。

他是編劇出身,相當看重劇本,並且相信一部電影是否有能力從本土面向海外,編劇佔了極為重要部分。

“這幾年,許多海外地區電影業者已看到大馬,但大馬雖然擁有自己的優勢,卻未能取得成功,其中關鍵或在于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準備,並且有些得意忘形。”

對他而言,在本地拍電影不是太難的事,但一到外國就另當別論,因為國外的電影業者經驗豐富,精明的人很多,與這些專業人士合作,大馬電影人斤兩夠不夠,別人一眼就能看穿。

“這整個行業的人不要殺鵝取卵,沒有準備最好不要去做,需要時可以借重他人的力;但有的人不懂卻覺得自己懂,電影票房不佳就說本地人不支持本地電影,這讓人非常反感。”

換言之,不論是在本地發展中文電影,或是想要跨出海外,具備專業能力,以及良好的準備功夫極為重要,少了這些條件,不易與人爭一日之長短。

各司其職發揮所長

電影並非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工作,它需大家各司其職,發揮各自長處,結合力量,才能凝聚成一部出色的電影。

“大家要認清自己的能力,有所不足時就找人幫忙;能找到錢的不一定要自己當導演,可以選擇當監制;發現市場推廣不足,就找專人協助,電影就是複雜的工程,不能天真看待。”

賴昌銘認為,投身電影想要名成或利就是沒有錯,重要的是,需以專業的方式完成,因為不專業的做法將會花費許多冤枉錢,一旦錢花在不對的地方,會是電影的致命傷。

對他而言,一部成功的電影可能有僥倖成份,但依然需要讓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才能達到最好效果,同時讓投資者有信心,才能使本地中文電影擁有長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如果以不專業手法對待電影,那是一種殺鵝取卵的行徑,它不只是摧毀電影人自己的名聲,也損害了整個大馬中文電影行業。

大制作來馬拍攝
本地影視人員搶手

本地中文電影的票房不如預期,但過去數年已累積了許多經驗,加上國外電影業者發現大馬有一些優越條件,例如相對國外的電影成本,我國的製作費就顯得廉宜,而且擁有電影方面的人才,因此開始吸引他們前來大馬拍攝電影和電視劇。

“這幾個月,大家都說栽員找不到人手,但在影視這個工業,卻出現搶人情況,找不到人手;電影就有3部開拍,而且接下來6個月內,檳城就有英國電視劇來開拍。”

賴昌銘表示,只要有一個大制作來馬拍攝,就幾乎把本地影視人員搶完了,這一行實是缺人,甚至連臨演都不容易找到人手。

他以編劇工作為例,不論是電影或電視,編劇的工作由年頭忙到年尾,因此本地中文影視工業有著不小的發展空間。

助《初戀紅豆冰》編劇新跨步

6年前,賴昌銘參與電視編劇工作,完成《女頭家》之后,因緣際會加入了《初》的編劇工作。

“當時,電影的班底也參與電視,編劇也不多,我經人介紹后見了阿牛陳慶祥。”

他指出,阿牛對于該部電影已有相當完整的故事,他加入時,主要負責撰寫電影中的分場,協助導演發展更多的故事細節。

“我對《初》蠻有成就感,包括人物塑造和氛圍,劇情是說青春年少無知時,像紅豆冰又很冷,在還沒有察覺時就融化了,這個感覺我有幫導演做到了。”這部電影讓他從電視跨了出去,並且展現自身的編劇能力,這即是他專業的部份。

女導杜雪芳:大馬需要機會

本地電影女導演不多,杜雪芳是其中一個,她的電影《出走的時光》于去年中旬上映,口碑不錯,但卻不叫座。

她在HVD時期參加編劇班,香港新浪潮導演譚家明(電影《父子》導演和編劇之一)是其導師,《出走的時光》首映時,也請到“師父”出席和給予評價。

“我以譚家明為榜樣,他那7年教我們編劇,無私的指導了我們。我與譚家明導演是一個緣份,一般人與他難有接觸,但他當我是孩子,沒有保留,至今我們仍保持良好關係。”

然而,她的實力需要得到投資商和電影業者的青睞,才有機會更好的展露出來。

她在譚家明的調教下,撰寫劇本已有一定火喉,並且參與一些電視電影、短片和廣告的工作,也曾任副導演,之后就正式執導筒,晉身導演行列。

邀香港人合作栽培本地人

在本地中文電影萌芽前,本地電視劇的拍攝工作,結合許多香港電影人士,為本地中文電影栽培苗子,杜雪芳正是受惠者之一。

“當時,譚家明導演接手編劇班,HVD當時發展得好,他們把開設的第一屆和第二屆編劇班學員結合起來,挑選其中20位,最后再剩下4位交由譚導演負責。”

杜雪芳是4名學員之一,另一位學員是田開良,后者后來到台灣發展,並且與譚家明共同撰寫電影《父子》劇本,還以此贏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劇本獎;另兩位學員后來轉行,並沒有留在影視圈。

HVD結業后,譚家明回港發展,田開良去了台灣,杜雪芳則留在大馬轉讀秘書課程,也在銷售行業呆了一段時間,后來才在本地影視制作公司Double Vision做編劇與編審工作。

之后,某一次機緣巧合下,一位香港導演因不滿意她所撰寫的劇本,制作公司決定讓她親自執導筒,因而讓她多了一個導演身份。

提升素質仍可放眼海外

以一名電影人的角度來看,杜雪芳,認為大馬中文電影能否進軍海外,並不能一概而論。

在她看來,一般本地中文電影或還有不足之處,但並不代表不能放眼海外,只是需持續提升本地中文電影素質。

從電影方面來看,想要拍出一部出色的電影,導演和編劇的素質極為重要,因此這兩個角色需能平衡資金和電影內容之間的關係,才有機會使電影突圍而出。

“拍一部電影,必須先得到監制和投資者認同,監制要找到對的導演,導演需要擁有想法,同時也要站在投資者角度考量。”

資金不足影響素質

另一方面,雖然投資較金額較少的電影,也能拍出一定的素質,但終究因為資金問題,造成拍攝和制作上的難度,缺少與國外電影競爭的籌碼。

她指出,本地中文電影進軍海外需要提高內容素質,無法同耗資數十萬令吉和數百萬或數千萬的電影相提並論,這或是目前大馬中文電進軍海外時,遇到的主要挑戰。

20160725mb83-noresize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