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繪聲繪影為兒童講故事
報導:李毓康
如何為孩子講繪本故事?
講得一板一眼,孩子會覺得無趣;講太多,註解太多,又會影響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變相把孩子當動物園裡的獅子來豢養,喪失自行覓食的能力,長大后缺乏冒險精神及創造能力……
所以,如何講繪本,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活潑教學啟蒙心智 與全球競爭
從看繪本、聽繪本到演繪本,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繪本?
由即興故事創作談親子溝通與品格教育,啟發式的溝通讓父母跟孩子更貼近。
由吉隆坡黎明華小家教協會主辦,馬來西亞儒商協會主催的“故事繪本文體化”愛心父母培育計劃,邀請了台灣研華ACT志工團培訓講師林時榮授課,通過角色、聲音和心象的訓練開展,輔以空間、力量、關係及流動元素的運用,多元活潑教學讓繪本故事變得與眾不同,教師與父母們在這次的教學課程中,親身感受到多元活潑教學的魅力。
“說故事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法,透過親子共讀的過程,不僅可以建立親子間情感的聯繫,也在無形中種下了閱讀的種子。透過繪本的閱讀和欣賞,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學和藝術能力。”林時榮表示,這個培訓計劃以訓練父母為輔,培養學生創造思考技能為目的。
“如果父母或教師能適當運用教育方法和技術,鼓勵學生主動地在學習中思考,這有助于孩子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
不只要求個人,更強調團隊
他指出,現代的教學觀念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父母思維的改變,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上不用走彎路。“以前,大家都避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強調個人能力優秀,與同校同班競爭;可是現在模式變了,你必須教懂孩子有與他人協力合作的能力,團結共事,競爭的對象已擴及全球。”
因此,他認為“故事繪本文體化”對小學和幼教的老師價值更大,孩子學習團隊生活的“作戰場”已具備,欠的只是“技巧”這個東風。
他坦言,繪本教學對孩子有莫大助益,孩子有意見就會馬上提出來,將孩子的內心思緒一層層地掏出來。“一定要自己放得開,對方才會跟你互動。”
互動時也毋須太激進,要從一大群人開始,不要一對一,否則對方會嚇壞;一次給的東西不要太多,所謂“貪多不爛”,首先從肢體開始,再加上聲音,不能一下子就要見到效果,這樣教學會失敗,學生也會遭受挫折,多元活潑就是由部分開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階梯變斜坡,學生易前進
對于融入校園教程,課程不會有教不完的疑慮,以林時榮“過來人”(小學老師)的經驗而言,因為不是每節課都在做多元活潑教學,只要在課堂中有幾分鐘讓小朋友站起來動一動,小朋友就會很快樂了。
“只要小朋友有活動的機會,也是多元活潑,只要運用肢體、聲音情緒等技巧,效果就會很不錯了。”
林時榮也說,將學生學習的階梯變成斜坡,讓他很容易地上去,讓學生能有成就感,斜坡上去后,后面的學習再交給學生自己去探索,如此便達到多元活潑教學的功能。如果每節課都運用,那真的會教不完,並且會受到很大的質疑;若教師能將階梯變成斜坡,每節課學生都會覺得很好玩,也會愛死老師了!
多元活潑教學簡介-快樂學習,多元智慧
多元活潑教學(Active and Creative Teaching 簡稱ACT)的起源,來自一群懷抱教育理想的熱情夥伴,與“希望能為孩子做些什麼”的公益理念相結合。
1995年,台灣的兒童教育政策因應教改理念的衝擊,面臨突破性的轉變。
1997年,研華文教基金會首任執行長蘇治華以“推動戲劇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及學習”的創新思維,成立“多元活潑教學ACT教育志工團”,在校園展開第一線教學實驗計劃。
在研華持續且積極穩定的支持之下,越來越多的夥伴熱情地投入志工行列,志向是在結構性課程里共同學習,並且有組織地服務回饋。
研華與ACT的不凡因緣,從一場戲劇營會點燃愛心與熱情,攜手搭上教育列車參與教育的創新。
他們在校園和社會散播希望種子,讓更多兒童、親子、師生透過“快樂學習、多元智慧”的教學方式,喜愛閱讀、創造互動,快樂學習。
說故事高手 融入繪本世界中
預備說故事時--反覆閱讀你要講的故事
“反覆閱讀”很重要,這決定了你能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故事溫度的關鍵。林時榮指出重點,故事必須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當你不斷翻閱故事時,各式說故事想法就會在腦袋里浮現,細細品味故事的畫像、文字,甚至一些第一次看,卻沒有發現的小地方,那些發現都是你說故事的養分。”
他表示,一次次閱讀,越來越能體會故事想傳達的寓意,不見得是作者要傳遞的,可能是與你自身經驗相關的,甚至是讓你聯想到一些好笑、有趣的生活事件,都可以拿來運用。要說好聽的故事,就得先讓自己沉浸其中。
說故事前的開場--引導孩子互動暖身
故事開始前,可以先玩個跟故事有點關連的小游戲,或是討論今天的主題,讓孩子回答一些問題、發表一下想法。
“如此,除了達到暖身效果,也培養與孩子的默契和熟悉感。例如要講小青蛙故事,可以請孩子一起學學小青蛙,學習青蛙跳一跳;彼此用青蛙叫聲打招呼;問孩子青蛙愛吃什麼?這都是很好的開場活動。
故事進行中--語調快慢大小帶動情節
講故事的過程中,透過與孩子的眼神交流抓住他們的目光,當出現情境巨大轉換的時候,時而高昂、時而溫柔,順著情境用語調的差異,切換故事節奏,讓他們知道“重點來了喔!”他強調,“故事中有高潮迭起,才更有吸引力,絕對為故事加分。”
給發言卡,鼓勵發問
孩子可否一邊讀,一邊發問?還是等到閱讀完后,才讓發問?
林時榮指出,這個情況多發生在一年級以下的兒童,此時的兒童比較無常規概念,我們會希望孩子先聽完整個故事,鼓勵他們看完繪本中的繪圖后才發問。
“根據班級經營的經驗,我個人會用‘優先發言卡’,當孩子想提問時,舉手后給孩子‘優先發言卡’,賦予他發言權。同時,讓孩子發言前先思考,針對疑問發問?還是想回應繪本文字或圖畫?建立的模式是:每次聽完故事再發表,過后收回‘優先發言卡’。如此,除了可以控場(避免出現哄鬧情況),同時可以發給平常不愛發問的孩子,鼓勵及培養他們發言。”
培養孩子,主動閱讀
對于那些已經能閱讀文字書的孩子,還能否受益于繪本?是否有降低孩子閱讀能力與水平的可能性?
林時榮呼吁請父母們不必擔心會降低孩子的能力,華人父母幾乎都有相同的想法,不想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在孩子很小時候,我們都會希望盡快進入識字階段。然而,越快讓孩子了解語言的意思,有時反而會限製孩子的思考能力。
“對于已經識字的孩子,不妨選擇鼓勵他們去發掘並理解圖像表達的意境,找尋‘畫中有話’的樂趣。培養孩子‘主動閱讀’是首要目標,所以製造激發閱讀興趣的機會,是家長和老師的重要任務。”
少補充,讓孩子多思考
在講繪本時,可否補充自己的理解,進一步解釋故事內容呢?
“這就要看選擇的繪本,你的目標與時間來決定。一般來說,我不會在講繪本時補充加入自己的文字解釋,如此一來,會讓孩子習慣聽你解釋,久而久之,孩子會依賴,思考與想像空間會被限制和壓縮。”
他比喻就像被豢養的獅子,會逐漸喪失獵食的能力。藉著這樣的機會,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想像,從而引導他們發表“看到”什麼,不是更好嗎?
視反應控製場面
繪本故事進行時,當孩子有激烈反應,能否回應他們呢?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激烈反應’到底是什麼情況?屬于正向或負向?如是正向反應,為了搶著發言,我們可以採用‘發言’控場技術,或通過動作活動喚回孩子的注意力,帶動整個學習氣氛。”
“如果是負向,如孩子之間的爭吵,跟風起哄,可先和孩子討論發生什麼事,讓孩子學習講述表達的方式,同時也讓孩子傾聽別人的想法,討論結束后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