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巡按廟 小廟辦大事 集資成就國際研討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巡按廟 小廟辦大事 集資成就國際研討會

巡按廟雖然不是富麗堂皇的廟宇,內部卻有很強的凝聚力。
巡按廟雖然不是富麗堂皇的廟宇,內部卻有很強的凝聚力。

報導:蔡愛卿
霹靂冷巡按廟是承辦第二屆國際孫佘池三王府文化聯誼研討會的王爺廟。為了籌集聯誼研討會的經費,這座小廟在一年多以前就開始用分期集資的方式籌款,由理事及會員每月捐一點錢,最后籌到了足夠的數目。



巡按廟並沒有富麗堂皇的廟宇,只能說是一間小廟,其內部卻有很強的凝聚力。沒有強大的財力,他們就用聚沙成塔的方式,籌錢舉辦一場國際性的活動。而這已是他們第二次使用這種方法辦大事,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當該廟計劃搬遷重建時。

該廟理事會主席尤源隆受訪時說,2002年巡按廟所在地段迎來發展,必須暫時遷移別處。雖然發展商在原地賠償一座簡單建築物給他們,但理事會還是必須拿出一筆錢來重建廟宇。

他說,當時他們就是採用分期集資的方式來籌款。他們並沒有對外募捐,而是由理事及會員們,以自己的能力每月捐一點錢,數目從數十到數百不等。每個人所捐的數目都會記錄在集資圖表上。



他說,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大家終于有了一筆可以用來建廟和購買各種設施的錢。而今十多年后,他們再度使用同樣的方法來舉辦一場國際性的王爺文化聯誼會。

詢及為何不像大多數廟宇那樣,在需要經費時向商家或富裕人士徵求,原來這與巡按廟約30年前的一段往事有關。

只接受相同理念者

尤源隆說,該廟原本是一間住家神壇,由已故老壇主謝辰典打理。由于三王府大人非常靈驗,香火鼎盛,也越來越多人前來幫忙。當中有一些人提出要購買一間屋子來擴展壇務,先由有錢的人出錢買下,再由十多位壇員以每月分期付款方式還清欠款。

他說,當時老壇主與他都反對這項建議,因為新地點位于三王府大人管轄的西日落洞範圍外,神明不願意搬遷。可惜反對的人力量單薄,神壇最后還是搬走了。

他說,后來老壇主以三王府大人香爐中的香火重新安爐,繼續在西日落洞區供奉三位王爺。

自那時起,他們對理事及會員就有嚴格要求,只接受有相同理念者參與廟務。而且每次舉辦活動需用錢時,就大家一起分期集資,不再只向幾個有錢人籌款,以免再被外人插手廟務。

起乩求字三位王爺不請自來

巡按廟擁有47年的歷史,其起源是來自大路后一班年輕人。在1960年代,大路后有一班年輕人在工余時間,很喜歡請神起乩求字,三位王爺神明,就是在一次請乩時不請自來。

巡按廟現任主席尤源隆是見證巡按廟從無到有的重要人物。他與已故老壇主謝辰典,當年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提起往事時,尤源隆說,他與謝辰典是好朋友,后者當年是在一家叫銘記的鉛桶廠工作,而他則在另一家公司從事文職。當時的鉛桶廠在工人下班后依然可以自由進出,于是那裡成為一班年輕人工余聚會的地點。

他說,那時他們最喜歡做的事之一,就是請神求字。廠裡供奉了關帝聖君,而他們之中有一人是乩童,大家常常在晚間請神明降臨。不過有一次他們請來的神明卻不是關帝聖君,而是孫佘池三位王爺的其中一位。

“此后我們多次恭請王爺降臨,也漸漸了解了王爺信仰與其價值。后來我們還在神台的竹筒中發現一支非常老舊的令旗,上面的字跡已被熏黑至無法辨識。經神明指示,才知道這是早年先人南來時從中國帶過來的三王府大人令旗,收藏在神台竹筒中已經很多年了。”

他說,謝辰典對神明很虔誠,他首先建議要為三王府大人安爐及設立神壇 ,並得到大家同意。于是最早的三王府大人神壇就被這班年輕人設立在鉛桶廠內。

王琛發:王爺多數真有其人

道教學院院長王琛發博士說,目前散佈在全馬各地的王爺信仰,早年源自中國閩南各村鎮。先輩之所以帶同王爺香火到南洋,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祖輩以來的王爺信仰印象,希望王爺能保佑子孫在新家園開枝散葉。

他說,受信徒供奉的王爺多數真有其人,被閩南泉漳兩地的村落視為祖輩中出類拔萃,而且是正直忠勇之人。人們相信他們死后得授代天巡狩之職,能夠驅邪除魔,保境安民。

他說,而雖然王爺信仰源自中國,落地南洋之后已根據不同地的社會文化脈絡發生演變,與原鄉王爺信仰有了差別。各地王爺廟皆承載著以閩南地方色彩的華夏文化,維繫民族價值觀,也集中表達當地華人社會繼續存在。

出書記錄發展史

配合舉辦第二屆國際孫佘池三王府文化聯誼研討會,巡按廟出版一本記錄其發展史的書。作為這本書的主要資料提供者,尤源隆希望將前人創廟的艱辛記錄下來,供后人有跡可循。

在老壇主逝世后,現年71歲的尤源隆就是唯一在世的最早創廟人,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口述歷史,他也聲明書中所記錄的事都是確實發生過,絕無虛假或主觀虛構。這本書目前可在巡按廟以樂捐方式索取。

他在書中提到,今日的巡按廟在四十多年前創立初期,原來叫蔭壇,而這名字也是神明取的。因為大家在鉛桶廠內設立神壇后,都覺得缺少了一個名字,于是請示神明。

他說,當時神明指神壇前面有棵大樹,他們是在樹蔭之下設神壇,于是取名“蔭壇”。即使后來重新建廟,他們依然保留蔭壇這名字,它不只記錄了起源地的情況,也意味著王爺信仰有如大樹般庇護著大家。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