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怡:劳工是成本,还是资产?
如今生活费高涨,薪金若不涨,怎么过活。
7月1日落实的第二波最低薪金制,虽然调涨幅度不多,从半岛每月900令吉增至1000令吉,及东马两州每月800令吉增至920令吉,但为了确保人民衣食温饱,势在必行。
随着新一轮最低薪金落实,长期关注劳工福利的社会主义党,也在各州提供投诉热线,向没获得调高最低薪金、或被逼停职的劳工给予援助。
在重度仰赖外劳的大马,保障员工利益,对资方而言,犹如洪水猛兽,纷纷大喊吃不消,更有者甚言,外劳将会是该政策之下的最大受益群。
但一个聪明的资本家,会把劳工当成本,还是当资产?为何国籍不同,差别待遇就可理所当然?
本地雇主在处理劳资关系时,往往都抱着“保障员工,就被逼亏本”的心态,对于最低薪金制持以抗拒态度。
然而,我认为,对待员工好是一种投资;对员工好,最终赢家还是资方,因为只有把员工当成公司支柱,善待他们,员工才有为公司拼搏的冲劲。
毕竟,业绩不靠员工拼,难道靠机器?资方的收益,一定要靠劳工挥洒血汗?
劳工不是生产工具,让雇主用完即弃。恶劣对待员工、顾客、产品,公司是无法强大的。
有远见的资方,都会清楚知道,健康的劳资关系,有助于加强公司生产及竞争力。
恶劣的资方,充其量只是个掠夺者,榨干员工以后,就不顾员工死活,要员工打好包袱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