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騎腳車送稿 鄭清傑見證昔報業蛻變
報導:王金傅
(昔加末29日訊)《中國報》走過70年漫長歲月路,82歲高齡的鄭清傑48年前便擔任本報通訊員,是唯一見證60年代昔加末報業業界蛻變者。
鄭清傑受訪時指出,自己于1968年開始擔任《中國報》駐利民達通訊員,當年該報的記者是徐樂山,《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記者是鄭祖娛和楊焜炎,但2人已作古。
他指出,舊時代的各類報紙沒有廣告,只是薄薄的3頁紙,每份報章僅售20仙,包括《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及《通報》。
“當年《中國報》在利民達只有3份,昔加末的銷量也約有10份。”
他回憶說,當年進行採訪工作都是習慣騎腳車,在撰寫利民達地方新聞時,是以稿紙墊著兩張墨印紙手寫,并把稿件複印為3份,再搭巴士到昔加末客家公會,將稿件交給專職記者徐樂山,再由他轉交給《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
鄭清傑當年就憑一股興趣,每週約3天義務前往昔加末送稿,徐樂山為表感激,每次都會到隔壁茶室叫一杯咖啡請他喝,直到1970年他轉當《南洋商報》利民達通訊員,才停止相關送稿舉措。
鄭氏說,在缺乏傳真機又交通不便年代,《中國報》記者徐樂山將重要稿件以電話通報外,普通稿是托巴士寄到總社,所以市民是隔了兩三天才閱讀到新聞,這樣的情況也已習以為常。
戶外廁所採訪印象深刻
回首60年代的採訪歷程,讓鄭清傑留下深刻印象是,當年昔加末村莊地區的戶外廁所。
他指出,以前的那些戶外廁所,都是以桶裝收集糞便,之后再由清糞夫搬上由地方議會派出的特別羅里,載走穢物。
他補充,走過70年的蛻變路,《中國報》從湮遠時代以手寫稿方式,演變到如今科技電腦處理快速彩色新聞時代,都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顯示出該報群體辦報人的諸多貢獻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