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骑脚车送稿 郑清杰见证昔报业蜕变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当年骑脚车送稿 郑清杰见证昔报业蜕变

 ■郑清杰:《中国报》历经70年岁月洗礼,发展越来越好。

■郑清杰:《中国报》历经70年岁月洗礼,发展越来越好。

报导:王金傅
(昔加末29日讯)《中国报》走过70年漫长岁月路,82岁高龄的郑清杰48年前便担任本报通讯员,是唯一见证60年代昔加末报业业界蜕变者。



郑清杰受访时指出,自己于1968年开始担任《中国报》驻利民达通讯员,当年该报的记者是徐乐山,《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记者是郑祖娱和杨焜炎,但2人已作古。

他指出,旧时代的各类报纸没有广告,只是薄薄的3页纸,每份报章仅售20仙,包括《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及《通报》。

“当年《中国报》在利民达只有3份,昔加末的销量也约有10份。”



他回忆说,当年进行采访工作都是习惯骑脚车,在撰写利民达地方新闻时,是以稿纸垫著两张墨印纸手写,并把稿件复印为3份,再搭巴士到昔加末客家公会,将稿件交给专职记者徐乐山,再由他转交给《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

郑清杰当年就凭一股兴趣,每周约3天义务前往昔加末送稿,徐乐山为表感激,每次都会到隔壁茶室叫一杯咖啡请他喝,直到1970年他转当《南洋商报》利民达通讯员,才停止相关送稿举措。

郑氏说,在缺乏传真机又交通不便年代,《中国报》记者徐乐山将重要稿件以电话通报外,普通稿是托巴士寄到总社,所以市民是隔了两三天才阅读到新闻,这样的情况也已习以为常。

户外厕所采访印象深刻

回首60年代的采访历程,让郑清杰留下深刻印象是,当年昔加末村庄地区的户外厕所。

他指出,以前的那些户外厕所,都是以桶装收集粪便,之后再由清粪夫搬上由地方议会派出的特别罗里,载走秽物。

他补充,走过70年的蜕变路,《中国报》从湮远时代以手写稿方式,演变到如今科技电脑处理快速彩色新闻时代,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显示出该报群体办报人的诸多贡献和成就。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