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林金城
增江新村不只是吉隆坡最大的華人新村,在全馬也是。
許多場合裡,常有朋友問我:吃什麼最增江呢?
我想了一想,通常都會抓抓頭說:許多增江食物都很不錯呢,但就是找不到一個與鄉土明顯結合的代表。因為那裡的食物種類,在別的地方都能找到,即使精彩也不足以另創風格,令人一想起增江新村便想到那種食物。
這當然是我以前的想法。近年來,開始頻頻到這個以福建人居多的新村走動,嚐食過隱藏在當地市井民間的“咖哩滷麵”後,我不禁讚嘆起來,有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碗麵卻在陽光底下“撼動”。
怎麼說呢?就像我問了許多增江人,他們都不會認為那碗從年輕或從小吃到現在的“咖哩滷麵”有什麼特別,頂多也只不過是尋常咖哩麵與滷麵的結合,是當地麵攤近20年來逐漸流行起來的吃法吧了!
想要看出玄機,還得先瞭解滷麵這道食物。
源自福建閩南的滷麵,大致分為兩大派別,即泉州滷麵和漳州滷麵。
漳州滷麵的做法是,先將一大鍋經過勾芡的滷湯煮好,吃的時候才將油麵(煮熟的鹼水黃麵)放入沸水燙熱,然後裝碗,放上熟料如滷蛋、肉片等,最後再淋上滷湯即可。此麵多流行於北馬檳城,因為當地漳州人較多。
至於泉州滷麵,則以大骨湯底加入生料及鹼水黃麵同煮,煮至麵條(本地祖籍福建泉州的安溪人及南安人多採用粗條大麵,即廣東人所謂的大碌麵來煮)熟透時,可用薯粉調漿勾芡,再徐徐打入蛋花即可盛碗上桌。中南馬的福建人多以此法烹調滷麵,同理,早年在雪隆一帶賣滷麵和炒福建麵的,也多數是安溪人或部分南安人。
那增江新村的咖哩滷麵又是什麼東東呢?說穿了就是泉州滷麵的在地變化版,以摻入椰漿的咖哩湯汁取代大骨清湯,煮法依舊,同樣勾芡再打蛋花,成了又是原鄉又是本土的味覺組合;甚至還從原先採用的福建大麵,變化出可選擇客家板麵或廣府伊麵的吃法,再一次把這道本地“福建麵食”給徹底翻轉,創出一道增江才有的特色麵食。
吃咖哩滷麵最增江
“咖哩滷麵”又是從哪個年代開始,在增江新村的飲食江湖出現呢?明訪暗查,詢問過許多老增江,都不約而同指向“大耳仔”。
“大耳仔” 葉崇發今年71歲,耳朵果然名副其實的大。上周與友人第一次造訪“大耳仔麵檔”,見他一人坐在攤前圓桌喝茶,友人與其兒子聊天,言談間聽說老人家半年前不小心跌倒,弄傷膝蓋,現在已將生意交由妻子及子女打理,自己則每天出來西看東看,聊天喝茶。
這天重訪,找葉老先生細說從頭,怎知時光瞬間給回溯至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增江都還沒建村呢!
據大耳朵說,早年其父親從福建南安南來,落腳後與本地潮州籍妻子在吉隆坡泗巖沬(Segambut)設攤賣食。賣的自然是大耳朵母親拿手的潮州鹹菜豬雜,以及父親從家鄉學來的自打粗條大麵。當時的湯底分為清湯和咖哩兩種,可下麵條,也可配飯吃。
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佈全馬進入緊急狀態,1951年大耳朵全家被迫從泗巖沬遷到增江重建家園,不久後為了生計,便在住家附近設檔重出江湖。賣的仍然是鹹菜豬雜(豬血、大腸、豬皮)咖哩或清湯,當時許多村民都會直接買回家當菜餚配飯吃,當然,更多人喜歡將大麵放進豬雜湯裡,做成獨特口味的鹹菜豬雜咖哩麵和鹹菜豬雜清湯麵。
至於後來為何會創出“咖哩滷麵”?葉老先生笑說那可是“無心插柳”,因為在1972年搬離舊址後,進入一間小販中心,由於當時已接手的他覺得之前的食物種類不夠多樣化,便賣起炒福建麵、滷麵和廣府炒。也就在那個時候,大概是1973年,無意間在煮滷麵時,神來一筆的以咖哩湯汁替代清湯,而創出了這道獨一無二的“咖哩滷麵”,為了多些變化,更在煮好的滷麵鋪上一塊肉碎煎蛋,而成為“大耳仔咖哩滷麵”的一大特色。
在小販中心賣了十多年後,麵檔於1987年再搬到增江大街的店舖,後來由於店舖要重建, 六、七年前又再搬到現在的增江美食中心。
如今在大耳仔麵檔,除了可以吃到最早版本的“咖哩滷麵”,還可以嚐到泉州式的清湯滷麵和黑醋滷麵。更教人欣喜的是,大耳仔還保留了父母年代的“豬血大腸咖哩麵”,正是古味十足。此外,鋪在咖哩滷麵上的肉碎煎蛋,亦可另點配搭其他麵食來吃,可謂噴香無比。
吃什麼最增江?先從一碗“咖哩滷麵”開始。
大耳仔麵檔
創始年:1940年代
地址:205, Village Road, Jinjang Utara, Kuala Lumpur. (增江美食中心內)
營業時間:07:30–14:30(星期二休息)
電話:010-2449950 / 012-6765520(葉慧敏)
GPS:N 03o12.898’ E101o3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