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丁世傑先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丁世傑先生

我于2016年春節去了一趟母校永平中學的圖書館,找找可能與馬來西亞聯合邦以及馬來西亞印尼對抗有關的書籍,尤其是60年代的出版品。我在中學大學時當過圖書管理員,熟悉簡單的編目法,但是我一直有“讀架”的習慣,即在架上一本一本查閱書籍。除了無論哪個編目系統常有把書籍歸類錯置的可能。我在母校圖書館發現了丁世傑先生:《汶萊失火殃及砂拉越》(霹靂:曼絨古田會館,2014)是先生在80歲高齡寫完的一部歷史著作。



我向沙登地方歷史研究愛好者雷子健,推薦這本書,其后他回贈我丁世傑先生另一本有關東馬的歷史著作:《風下之鄉:風起雲湧(1963-1985)》,結實讓我讀到了有別于歷史教科書裡描述東馬加入馬來西亞的歷史進程。我們興起要去拜訪先生請益,剛才傳來噩耗,先生已于上個月仙逝。哲人其萎,不勝唏噓。

一年一本,和時間賽跑

丁先生出身于實兆遠格尼市新村(這個新村原來叫“三條路”,Simpang Tiga),1955年于實兆遠南華中學高中畢業,1959年于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畢業,主修外文系。[1]先生曾在母校南華中學任教歷史地理,1963年3月前往汶萊工作。這個時間正好是汶萊1962年12月發生人民黨奪權武裝動亂后的幾個月,“在咖啡店和朋友東拉西扯,都離不開動亂事宜,猶如電影,時時刻刻都在重演”[2],先生可謂是時代的見證者。



1966年先生離開汶萊到砂拉越成邦江(靠近馬印邊界)擔任助理縣長,1968年在沙巴山打根警察政治部任職,直到退休回到出身地。在東馬加入馬來西亞以及印尼對抗馬來西亞期間,先生回憶道:“在汶萊、砂拉越及沙巴任職時,整個部門或政府內,就只有我一人懂得中文,所以大大小小的政局或行政長官的會議,我都需出席以做會議記錄,加上當時許多無論來自民間或外國的情報文件,都是中文版本,因此也都需經過我的翻譯,以便呈上給政府部門長官。”[3]

這兩本東馬政治歷史著作,就是在先生以親歷者的身分以及歷史文獻,尤其是一些罕見的史料基礎上寫作而成,對這段時期的歷史研究有極高的價值。我曾被一位歷史前輩訓斥,除了研究歷史專題或所謂的大歷史之外,任何自詡為歷史愛好者,都應該對自己的出身地的歷史有所交代。丁世傑先生亦如此,2013年出版《我們的三條路,又名格尼市》,隔年出版《汶萊失火,殃及砂拉越》,最后出版《風下之鄉,風起雲湧》,一年一本,和時間賽跑,完成夙願。高山仰止。

[1]http://kmliew.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30.html,( 註釋1)

[2]作者自序:《汶萊失火殃及砂拉越》(霹靂:曼絨古田會館,2014)第7頁。

[3]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01Uc0IFihrsJ: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393937%3Ftid%3D55+&cd=4&hl=en&ct=clnk&gl=us

寄自廈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