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大山腳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 “不管是誰幫到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大山腳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 “不管是誰幫到底”

 ■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舉辦的布施活動,可見各族同胞不分你我,融洽相處。

■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舉辦的布施活動,可見各族同胞不分你我,融洽相處。

報導:陳明堅
(大山腳1日訊)行善不分種族、不看膚色,友族同胞急需用錢,華裔社會義不容辭,雪中送炭!



近年來,友族特別是巫裔同胞,向大山腳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求助籌款,尤其是孩子手術費的案例有所增加,而該基金會首次為友族小孩籌款的案例,始于2012年11月。

作為一個以華裔組成的慈善單位,卻不因為求助者是友族,而面對籌不到錢或籌不足錢的困擾,反而都能順利在短時間,籌獲所需的款項。

該基金會主席蔡瑞豪受訪時坦言,一開始確實擔心,要華人社會籌錢給友族同胞,會籌不到或籌不夠。有些人會這樣想,華人都幫不完了,為什么要去幫其他種族的人?



“但事實證明擔心是多余的,每一宗友族同胞要求籌款的案例,都能順利籌獲所需款項,證明善心人士不分種族、不看膚色,而是把人命放在第一位。”

友族捐獻者增加

他特別感謝來自全馬各地的熱心人士,長期資助及支持該基金會,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受惠。

令他感動的是,隨著該基金會的服務範圍推廣至友族社會后,如今除了華裔外,捐獻給該基金會的友族同胞也越來越多。

“巫裔及印裔社會都知道,本基金會都有在幫助他們的同胞,所以一些友族熱心人士,也開始捐獻給本會當作回饋。 ”

蔡瑞豪:把求助者當家人

明年將邁入第15個年頭的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深受友族尤其是巫裔社群的認同;蔡瑞豪說,因為他們把每一位求助者,都當作家人一樣看待。

他說,當向大眾籌足款項,病人進入手術房的那一刻,理事們都與病人的家屬一樣緊張。

“有時聽到醫生講成功率只有50%對50%時,或手術時間長達七八個小時,我們心情的緊張相信不下于病人的家屬,我們守在手術房外,也感到很焦急不安。”

他說,多數會與病人家屬,一起在手術房外等待手術的進行,給予家人打氣。

不分種族施援感動友族

華裔社群不分種族及不看膚色的給予幫助,令巫裔同胞感動萬分,在孩子手術康復后,父母每隔一兩個月或每個月,都會回來該基金會表達謝意,也傳達對華裔社群的感激。

蔡瑞豪說,巫裔同胞非常懂得感恩,一些父母在孩子康復后,時不時都會帶著孩子回來送上禮籃或一些禮物。

“但我們只接受感謝卡,或父母可以捐款回饋,其他禮物都不收。”

他說,雖然父母的捐款不多,但是一片心意,令我們非常感動。

他也說,也有一些曾受過該基金會恩惠的人,加入成為義工一分子。

他說,很多慈善組織都是不分種族提供援助,該基金會將堅持這個理念,不分種族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弱勢群體。

每月資助3種族弱勢群體

大山腳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在成立初期,每月發放慈善金時,都有援助三大種族弱勢群體,但鮮少有為友族籌款的個案。

蔡瑞豪說,一切始于2012年11月,他印象猶新,當時一名印裔父親抱著5歲腦癱兒子,從雙溪大年來到大山腳尋求該基金會幫助,需要6萬令吉到印度動手術。

他坦承,在接手幫助之前,該基金會有顧慮小孩子是印裔,擔心反應不熱烈。

“但既然對方求助,我們不能因為不是華人就不幫,于是照樣發動籌款。意外的是,善心人士反應熱烈,在短時間內籌到這筆錢,而小孩子如期在隔年一月飛往印度治療。 ”

他說,治療后不到一年時間,小孩子已經能站、坐及移步了。這就是善心人士不分種族、不看膚色的力量。

求助友族超越華人

大山腳瑤池金母慈善基金會極力貫徹行善不分種族的精神,近年來向該基金會求助的友族同胞,竟已超越華人,在友族尤其是巫裔社會,打響知名度。

蔡瑞豪說,大略計算,目前向該基金會求助的種族,巫裔佔了40%,華裔及印裔各佔30%。求助者們除了檳州外,也有來自吉打州及霹靂州。

“我曾經問過上門求助的友族同胞,為何會找到我們,他們指是那些曾經受到我們幫助的親朋戚友介紹下,認識了我們這個組織。 ”

他說,友族們求助的案例各種各樣都有,包括家庭貧窮需要援助、要求安裝義肢、手術費、醫藥費等。

他說,其實巫裔社會也有本身的組織在幫助他們,但時常面對籌不夠錢或籌不到錢的困境,但問題又要緊急解決,所以找上了該基金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