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大磁力(第2篇) 聽不懂寫不好影響學習 友族唸華小要先打基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華小大磁力(第2篇) 聽不懂寫不好影響學習 友族唸華小要先打基礎

友族入讀華小,一般上都是父母的教育選擇。
友族入讀華小,一般上都是父母的教育選擇。
任何源流學校,族群共存共榮,是國民應貫徹的共識。
任何源流學校,族群共存共榮,是國民應貫徹的共識。

報導:許雅玲
圖片:練國偉、本報資料中心



1996年教育法令闡釋,孩子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不能去阻止孩子進入什么源流的學校。

就此,吉隆坡崇文華小校長王仕發強調,教育是公平的,友族父母送子女入讀華小的意願,必須被尊重。

對于友族入讀華小,接受華文教育培育成才的林坊玲和阿末,另有感受和想法……



“子女一到5歲,想報名那間小學就報名那間小學。報名時,我會諮詢友族父母:孩子有沒有報讀華文幼稚園?”王仕發說。

父母若說沒有,校長便會鼓勵他們,在學前教育階段,先讓孩子學習華語,做好入學華小的準備。學了兩年的基礎華文,友族子女入學后,不至于聽不懂老師或同學說的話。

“一般上,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很強,但也有學習能力慢的,難免跟不上課程進度,尤其寫字上會有大障礙。一些父母,會聽從學校勸告,轉學去國小,也有父母堅持不轉校,原因是認為,孩子只要學會講華語,就可以了。”

有時好心勸告,反被父母告上教育局,責為違反公平教育原則。事實上,有些印尼外勞父母把孩子送入華小,因為沒有經濟能力先讓孩子接受2年的基礎華文學習,以致孩子在小學第一年已追不上課程,接下來的課程更深奧,更加拉遠他和同學的距離,終日無心向學。

欣賞華校辦校風氣

現在關丹中華中學擔任副教務主任的林坊玲,于2008年暑假期間,到彭亨州培民華小擔任臨教,友族生佔了該校全體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此次機緣,促使她以友族父母把子女送入華小的現象,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觀察了關丹3間華小的30名友族父母。

“父母普遍認為,孩子多學一種語言,不會‘吃虧’。關丹市的友族父母,少部分是表示,他們欣賞華校的辦學校風。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就讀華小,而費心思的特別為孩子安排,甚至,為讓孩子進入華小而搬家。”

自己的小學時代,是否有友族同校,林坊玲已完全沒有印象。到了中學時代,她才認識友族同學,不過沒有深入瞭解。

她普遍 “對華小友族學生”的普遍印象是:優秀的很優秀,弱的就跟不上學習。

即便任教30多年的王仕發,只遇過兩位成績優秀的友族學生,包括來自社經條件高的家庭的馬來女孩,父母都是教授,小六考了7A 。

孩子學習達成效
父母須提供培訓

林坊玲認為,友族孩子入讀華小,普遍上是父母的意願,很少是孩子自己的興趣。

“我遇到一位友族朋友,他是在小時候自己要求到華小求學。按理,一個6歲的學生,應該不太會有自己的主見,要求接受不太一樣的小學教育。”

“不管是父母意願或小孩要求,可以確定的是,父母若期望孩子在華小就讀,多學一種語言增加優勢,且依據自己的能力提供學習資源,這才是達到學習成效的關鍵。”她說。

華小如社區學校

教學經驗豐富的她坦言,“我不曾真正擔任大部分是友族的學生的老師,無法體會老師們的苦楚。但我想,不同學校的三大機構,或者老師,對于友族學生就讀華小,會因地域而有不同看法和感受。就像吉蘭丹彭加蘭芝柏(Pengkalan Chepa)的華小,甚至有許多當地泰族混血的學生,師生感情融洽……換言之,當地的華小不只是華校,更是一個社區的學校,一個能夠教授華文的小學教育場所。”

對于友族讀華小的文化衝擊,林坊玲說:“換個角度看,這是共存共榮。穆斯林子弟既便就讀華小,也一樣能夠在求學過程中,維持對族群界限的堅持,例如宗教信仰。”

友族入讀華小
林坊玲:肯定但不鼓勵

應該鼓勵友族入讀華小嗎?

林坊玲說:“我個人的想法是比較矛盾兼保守的,主要因為華小的辦學受到各種資源分配不均的限制,對華社而言,華小是他們無法切割或放鬆的重要教育管道。”

“對于友族就讀華小,我是保持肯定的想法,可是卻不會‘鼓勵’。除非,哪天華小的資源充足,學校數量足夠,華小生處處有足夠的華小可以讓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華語,否則,我希望,華小還是以教育華裔子弟為主。”

資源不充足

阿末的看法是:“父母以學多一個語言為出發點,把孩子送入華小,這不是很對。父母應該問孩子:真的想學華文嗎?”

“如果孩子跟不上進度,不想學,為什么要逼他?上華小,固然能有多一個語言能力,但如果學不精,就對他不是很好,畢竟,進入國中后,便把華文忘到七七八八,只會簡單對話。”

假如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以后工作的競爭力”,阿末說:“這可能是對的。但到今天為止,我還不覺得華語如何幫助我的工作。假如我是推銷員,要面對華人客戶,或如果我有一間公司,要到中國發展,中文能力強,這可能是很好的出路。但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好的英語能力。”

學習就得付出
阿末:不後悔唸華小

28歲的阿末(Ahmad Nabil bin Nazri),就是林坊玲口中,自己選擇小學的馬來青年。

阿末接受了12年的中小學華文教育。友族讀華小,不會讓人太驚訝,但阿末念完獨中,以統考成績進入拉曼大學精算系,便讓人驚訝佩服不已。

不管是讀華小還是念獨中,一切選擇,完全出自阿末自己的意願,“本來,父母想為我報名國小,但我覺得,馬來文已掌握好,不想進入國小,想進入更有挑戰的其他源流學校,但未必一定要是華小。”

住家最靠近的小學便是華小,他就入讀了華小。報名時,阿末父親向校長詢問:我的孩子這樣的狀況,華語一竅不通,入讀華小行不行?當時校長說了一句:“放心,給他兩年,他就能學會。”

“我的年代,很少友族會先上華文幼稚園,以準備進入華小。因為一入讀,就進入陌生的華文環境,相當辛苦。但我倒沒有痛苦到做功課就掉眼淚,因為后來,再難寫的字,對我都不是問題了。”

悄悄問阿末:小學到大學,你的成績不錯,會感謝自己的努力嗎?“哈哈,這不敢說,學習,一定要付出,但學校老師幫助不少,環境也有所幫助,畢竟,我清楚,家裡沒人幫到我,一定要追得上每天的課業。我想,天性好學,性格好勝,才是我最大的推動力。”

不理親友冷嘲熱諷
存零用錢繳學雜費

父母送阿末上華小,難免遭遇親戚朋友的反對。

“一開始,鄰居會冷嘲熱諷或說難聽的話,但媽媽告訴我,別管他們……到最后,我把這些當雜音。有個現象是,友族接受華文教育,很少結交自己族群的朋友。像我,身邊都是華人同學,馬來朋友可以用手指數得完,就連好朋友都是華人。”

對于華文教育,阿末有個深刻印象:華小沒有政府給予的全津貼,學雜費用有一點高。每年放長假之前,學校會派出書單,便可預測大概需要準備多少開學費用,阿末便會告訴父親,讓他有兩三個月時間去準備。

“父親是公務員,家有4個孩子上學,經濟負擔吃力,母親便在家製作糕點售賣,幫補家用。家教協會籌款時,我最怕向父母要錢,所以,平常會把零用錢存起來,到有需要時就掏出來當捐款,就不必跟父母要錢。”

華小強調成績,雖然阿末父母不要求他成績優良,但翻看成績冊,見到名次退步,也難免會替他擔心,問:怎么會退步?

申請獨中保送計劃考上丹中

考完UPSR考試后,父親帶著阿末去學校詢問:中學可以有什么出路?當時,父親心裡有個想法,銜接出名的國中寄宿學校。

“當時,校長把“彭亨州董聯會獨中保送生計劃”申請表格發給我們:不如試申請這個幫助清寒學子的計劃。后來,董聯會找我們面試,父親和我才認真考慮獨中。”

阿末說:“后來,我知道有一名比我年長兩歲的馬來學長,也是保送計劃的受惠學生,正在吉蘭丹的獨中上課,可能有辦法照應我,加上,丹州馬來人多,膳食沒那么複雜,我便決定申請丹中。”

相比起來,獨中比華小辛苦,“因為有很多東西要兼顧。”阿末笑說。

除了統考,他也選擇考政府考試(SPM)。雖然,政府考試用馬來文,對他較簡單,但因學校沒有專注政府考試,他想要融會貫通學科內容,需要下很多苦工。再加上,學校注重課外活動,他每天都很忙。

“獨中的寄宿生活,一開始很難受,因為想家,但如今我相當懷念,當時多姿多彩的生活。我最喜歡數學,就算有一大堆課業要做,我還是蠻樂在其中。我也不懼怕華文,學古文就很好玩,老師會引經據典,敘述歷史故事,十分精彩,寫作文時,就可以大展身手發揮想像編故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