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大磁力(第2篇) 听不懂写不好影响学习 友族唸华小要先打基础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华小大磁力(第2篇) 听不懂写不好影响学习 友族唸华小要先打基础

友族入读华小,一般上都是父母的教育选择。
友族入读华小,一般上都是父母的教育选择。
任何源流学校,族群共存共荣,是国民应贯彻的共识。
任何源流学校,族群共存共荣,是国民应贯彻的共识。

报导:许雅玲
图片:练国伟、本报资料中心



1996年教育法令阐释,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能去阻止孩子进入什么源流的学校。

就此,吉隆坡崇文华小校长王仕发强调,教育是公平的,友族父母送子女入读华小的意愿,必须被尊重。

对于友族入读华小,接受华文教育培育成才的林坊玲和阿末,另有感受和想法……



“子女一到5岁,想报名那间小学就报名那间小学。报名时,我会咨询友族父母:孩子有没有报读华文幼稚园?”王仕发说。

父母若说没有,校长便会鼓励他们,在学前教育阶段,先让孩子学习华语,做好入学华小的准备。学了两年的基础华文,友族子女入学后,不至于听不懂老师或同学说的话。

“一般上,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很强,但也有学习能力慢的,难免跟不上课程进度,尤其写字上会有大障碍。一些父母,会听从学校劝告,转学去国小,也有父母坚持不转校,原因是认为,孩子只要学会讲华语,就可以了。”

有时好心劝告,反被父母告上教育局,责为违反公平教育原则。事实上,有些印尼外劳父母把孩子送入华小,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先让孩子接受2年的基础华文学习,以致孩子在小学第一年已追不上课程,接下来的课程更深奥,更加拉远他和同学的距离,终日无心向学。

欣赏华校办校风气

现在关丹中华中学担任副教务主任的林坊玲,于2008年暑假期间,到彭亨州培民华小担任临教,友族生占了该校全体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次机缘,促使她以友族父母把子女送入华小的现象,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观察了关丹3间华小的30名友族父母。

“父母普遍认为,孩子多学一种语言,不会‘吃亏’。关丹市的友族父母,少部分是表示,他们欣赏华校的办学校风。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读华小,而费心思的特别为孩子安排,甚至,为让孩子进入华小而搬家。”

自己的小学时代,是否有友族同校,林坊玲已完全没有印象。到了中学时代,她才认识友族同学,不过没有深入了解。

她普遍 “对华小友族学生”的普遍印象是:优秀的很优秀,弱的就跟不上学习。

即便任教30多年的王仕发,只遇过两位成绩优秀的友族学生,包括来自社经条件高的家庭的马来女孩,父母都是教授,小六考了7A 。

孩子学习达成效
父母须提供培训

林坊玲认为,友族孩子入读华小,普遍上是父母的意愿,很少是孩子自己的兴趣。

“我遇到一位友族朋友,他是在小时候自己要求到华小求学。按理,一个6岁的学生,应该不太会有自己的主见,要求接受不太一样的小学教育。”

“不管是父母意愿或小孩要求,可以确定的是,父母若期望孩子在华小就读,多学一种语言增加优势,且依据自己的能力提供学习资源,这才是达到学习成效的关键。”她说。

华小如社区学校

教学经验丰富的她坦言,“我不曾真正担任大部分是友族的学生的老师,无法体会老师们的苦楚。但我想,不同学校的三大机构,或者老师,对于友族学生就读华小,会因地域而有不同看法和感受。就像吉兰丹彭加兰芝柏(Pengkalan Chepa)的华小,甚至有许多当地泰族混血的学生,师生感情融洽……换言之,当地的华小不只是华校,更是一个社区的学校,一个能够教授华文的小学教育场所。”

对于友族读华小的文化冲击,林坊玲说:“换个角度看,这是共存共荣。穆斯林子弟既便就读华小,也一样能够在求学过程中,维持对族群界限的坚持,例如宗教信仰。”

友族入读华小
林坊玲:肯定但不鼓励

应该鼓励友族入读华小吗?

林坊玲说:“我个人的想法是比较矛盾兼保守的,主要因为华小的办学受到各种资源分配不均的限制,对华社而言,华小是他们无法切割或放松的重要教育管道。”

“对于友族就读华小,我是保持肯定的想法,可是却不会‘鼓励’。除非,哪天华小的资源充足,学校数量足够,华小生处处有足够的华小可以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华语,否则,我希望,华小还是以教育华裔子弟为主。”

资源不充足

阿末的看法是:“父母以学多一个语言为出发点,把孩子送入华小,这不是很对。父母应该问孩子:真的想学华文吗?”

“如果孩子跟不上进度,不想学,为什么要逼他?上华小,固然能有多一个语言能力,但如果学不精,就对他不是很好,毕竟,进入国中后,便把华文忘到七七八八,只会简单对话。”

假如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以后工作的竞争力”,阿末说:“这可能是对的。但到今天为止,我还不觉得华语如何帮助我的工作。假如我是推销员,要面对华人客户,或如果我有一间公司,要到中国发展,中文能力强,这可能是很好的出路。但我现在的工作,需要好的英语能力。”

学习就得付出
阿末:不后悔唸华小

28岁的阿末(Ahmad Nabil bin Nazri),就是林坊玲口中,自己选择小学的马来青年。

阿末接受了12年的中小学华文教育。友族读华小,不会让人太惊讶,但阿末念完独中,以统考成绩进入拉曼大学精算系,便让人惊讶佩服不已。

不管是读华小还是念独中,一切选择,完全出自阿末自己的意愿,“本来,父母想为我报名国小,但我觉得,马来文已掌握好,不想进入国小,想进入更有挑战的其他源流学校,但未必一定要是华小。”

住家最靠近的小学便是华小,他就入读了华小。报名时,阿末父亲向校长询问:我的孩子这样的状况,华语一窍不通,入读华小行不行?当时校长说了一句:“放心,给他两年,他就能学会。”

“我的年代,很少友族会先上华文幼稚园,以准备进入华小。因为一入读,就进入陌生的华文环境,相当辛苦。但我倒没有痛苦到做功课就掉眼泪,因为后来,再难写的字,对我都不是问题了。”

悄悄问阿末:小学到大学,你的成绩不错,会感谢自己的努力吗?“哈哈,这不敢说,学习,一定要付出,但学校老师帮助不少,环境也有所帮助,毕竟,我清楚,家里没人帮到我,一定要追得上每天的课业。我想,天性好学,性格好胜,才是我最大的推动力。”

不理亲友冷嘲热讽
存零用钱缴学杂费

父母送阿末上华小,难免遭遇亲戚朋友的反对。

“一开始,邻居会冷嘲热讽或说难听的话,但妈妈告诉我,别管他们……到最后,我把这些当杂音。有个现象是,友族接受华文教育,很少结交自己族群的朋友。像我,身边都是华人同学,马来朋友可以用手指数得完,就连好朋友都是华人。”

对于华文教育,阿末有个深刻印象:华小没有政府给予的全津贴,学杂费用有一点高。每年放长假之前,学校会派出书单,便可预测大概需要准备多少开学费用,阿末便会告诉父亲,让他有两三个月时间去准备。

“父亲是公务员,家有4个孩子上学,经济负担吃力,母亲便在家制作糕点售卖,帮补家用。家教协会筹款时,我最怕向父母要钱,所以,平常会把零用钱存起来,到有需要时就掏出来当捐款,就不必跟父母要钱。”

华小强调成绩,虽然阿末父母不要求他成绩优良,但翻看成绩册,见到名次退步,也难免会替他担心,问:怎么会退步?

申请独中保送计划考上丹中

考完UPSR考试后,父亲带着阿末去学校询问:中学可以有什么出路?当时,父亲心里有个想法,衔接出名的国中寄宿学校。

“当时,校长把“彭亨州董联会独中保送生计划”申请表格发给我们:不如试申请这个帮助清寒学子的计划。后来,董联会找我们面试,父亲和我才认真考虑独中。”

阿末说:“后来,我知道有一名比我年长两岁的马来学长,也是保送计划的受惠学生,正在吉兰丹的独中上课,可能有办法照应我,加上,丹州马来人多,膳食没那么复杂,我便决定申请丹中。”

相比起来,独中比华小辛苦,“因为有很多东西要兼顾。”阿末笑说。

除了统考,他也选择考政府考试(SPM)。虽然,政府考试用马来文,对他较简单,但因学校没有专注政府考试,他想要融会贯通学科内容,需要下很多苦工。再加上,学校注重课外活动,他每天都很忙。

“独中的寄宿生活,一开始很难受,因为想家,但如今我相当怀念,当时多姿多彩的生活。我最喜欢数学,就算有一大堆课业要做,我还是蛮乐在其中。我也不惧怕华文,学古文就很好玩,老师会引经据典,叙述历史故事,十分精彩,写作文时,就可以大展身手发挥想像编故事。”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