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大磁力(第3篇)學習華語.注重五育 友族欣賞華小優點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華小大磁力(第3篇)學習華語.注重五育 友族欣賞華小優點多

王仕發說,華小的辦學口碑,在友族之間口耳相傳,就有更多友族把孩子送入華小。
王仕發說,華小的辦學口碑,在友族之間口耳相傳,就有更多友族把孩子送入華小。

報導:許雅玲
攝影:張文輝、岑家豪、練國偉、楊淦翔



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共有7萬2443名友族生,佔11.84%,到了2014年,友族生增至8萬7463名,佔15.31%,其中,土著學生有6萬6647人(佔11.7%),印度學生有1萬2604人。

吉隆坡華小現況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在2003年吉隆坡地區華小的友族學生人數為2599人,2010年為3111人,2015年增加至3902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友族生進入華小就讀,而不是選擇進入設備與師資相對完善的國民小學?



關于華小對于友族的吸引力,董總主席拿督劉利民、吉隆坡崇文華小校長王仕發、冼都中文華小董事長拿督王鴻財,以及教育學者楊泉博士,不約而同指出: 中國經政地位崛起,華文的經濟價值提升,是重要因素。

華小制度較完善,校園紀律良好、讀書風氣好,學習和承傳華族的教育價值觀,是華小發展了一甲子的優秀價值;多學另外一個語文,則是吸引友族家長的另外一個原因。

王仕發坦言,華小是維護華文教育的堡壘 ,而華小的辦學,還是得從學校硬體開始。教室、辦公樓、禮堂、電腦室、圖書館、體育場….都是由董事部大力推動,華社出錢,聚沙成塔,辛苦建立起來的。

一視同仁

他繼續說:“華小三大機構(家教協會、董事部和校友會)負責發展學校硬體建設及教學軟體應用,校長和老師則扮演全面推動母語教育的角色。老師的打拼,加上校長的辦學精神,先吸引了華族,現在慢慢吸引友族。”

華小的學術和五育(德智體勤美)成就,亦是吸引友族入讀的因素。

“華小大磁力,包括以華文學算術的優勢,”楊泉說:“雖然教學方法並不一定比較優越,而且華文教學也趨向背書的方式較普遍。”

關于華小對于友族的磁力,王鴻財和王仕發均說:華小有優點,但不會自滿。最重要的是,學校對于華族或友族學生,都一視同仁,這應是最令友族家長放心的吸引力之一。

王仕發說:“不管鄉區或市區,把孩子送入華小的友族家長,都有一個模式:把第一個孩子送進華小,看到學習還不錯,自然就把弟妹也送入華小,讓兄姐帶弟妹學習;部分家長也可能是跟風而來,因為親友把孩子送入華小,都說很好。”

東馬方面,來自砂拉越的劉利民說:“微型華小的友族入讀率高,主要是社會變遷因素,華人家庭外遷,友族子女若不報讀最近的華小,就要到更遠的國小就讀。至于市區的友族家長,更看重華語的國際地位,加之與華族交流機會較大,對華小辦學風氣有所認識,才產生入讀信心。”

富裕友族家庭也選擇華小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偏遠地區的微型華小,為了生存,想方設法鼓勵友族入讀華小,包括免費校車接送和免費餐食。今天,在市區,並非貧寒友族才會入讀華小,不少社經地位高的友族家庭,亦願意把孩子送入華小。

此外,友族讀華小,在市內已形成一個趨勢,畢竟,從2003到2015年的12年間,吉隆坡華小的友族學生增加了1303人。

想要研究吉隆坡華小友族生情況,冼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區域;大約1公里內,就有3間華小;並且,跨出冼都中文華小的校門,大約走個十步,便先抵達淡小,隔壁就是國小;三個源流的小學,融洽共存,已數十年。

“冼都的友族家長,把孩子送入華小,這肯定不是為了擇近方便,把孩子送入華小。“王鴻財笑說:“冼都有三間華小,平民華小,志文華小,中文華小。中文華小的友族生佔20%左右,平民華小則高達60%。”

聽到60%的數據,難免產生疑問:來年再增加個20%,還能稱為華小嗎?

政府拒制度化撥款
微小遷校挑戰艱巨

政府不願意制度化撥款,惟有依靠華社苦苦捐款支撐。政府不願制度化增建華小,華小若關閉一間很可能便消失一間。2014年,全國453所微型華小中,有44所的學生人數不足20人,未來,如果沒有新生報讀,學校將被關閉。

劉利民坦言,“早期,交通不發達,華人先輩為了孩子的教育,便在各個地方建立華小,同一個地方可以有三間華小並存。交通一發達,加之華人人口外遷,一個地方可能只需要一間發展良好的華小。長遠之計,最好還是集中華社資源,遷校到華人密集地區。”

資源有限

楊泉表示,“目前,的確許多微型華小是依靠友族學生的支持,才能存在。從長遠來說,遷移至華裔眾多的地區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不過,卻面對有關當局的多方刁難,加上地方主義情誼的作祟,不願意讓學校遷移至其它地方。”

王鴻財感嘆,遷校談何容易?這涉及教育部的各項批准,尤其是跨州遷校,挑戰更大。這點上,華社必須堅持爭取制度化撥款和建校。

三人均認同,微型華小資源有限,不過就學校能夠教育不同族群的學生學習華文,這在我國推廣華文的使用道路上,已經意義非凡!

楊泉:華小體現中華優秀文化

楊泉表示,“華小的優秀價值,苦讀、任勞任怨向上精神,體現在中華文化傳統的承傳。”

幾千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對華族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都以教育和考試推動社會地位移動(提升)的價值觀。因此,再窮也不窮教育、重視考試的思考價值觀,在華社根深蒂固。

在眾多的人口中爭取出類拔萃,所造成的崢嶸壓力,無形中促使學校採用能夠提升考試成績的教學策略。而華族董家教也相應的給予配合。家長與其介入教學程序,大多都會給予適應。

“在這信念影響下,學子們下課后,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都得上額外補習課。在學校爭取優越成績為重的信念推動下,老師的教學策略則基本上放在應付考試方面。這種苦讀、苦拼的向上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華小的考試成績標清突出,這大概就是外族所看見的華小優秀價值精神吧!不過,從現代,尤其是西方的教育價值觀來說,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他說。

媒介語轉換將干擾孩子智力

再說,為什么要堅持母語教育?

楊泉說:“西方國家雙語教育研究充分印證,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只能以其中一種自己最精通和熟悉的語文(即母語或第一語文),來發展智力潛能和掌握各門知識。教育研究也證明智力發展與語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語文越精通,智力發展則越高。反之,如掌握母語的階段受到媒介語轉換的干擾,智力發展會不但受到影響,心理會受到傷害,與家長(關係)也因而受到影響。”

歐美等國在這方面的教育研究充分證明,受媒介語轉換干擾學生的學業進展,成就都比同級沒受干擾的同學低二或三年級。教育部和教育界在英語教數理的實踐期中所收集的調查研究,已經印證了大部分弱勢學生因為教學媒介的改換(從母語轉為英語)而受到負面的影響。教育部也因如此才肯取消英語教數理的措施。這就是任何族群的孩子,若被送到其他源流學校就讀,就會面對的問題。

林坊玲:只想給孩子更好教育

2008年,以友族家長把子女送入華小的現象,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的林坊玲小結,“家長們都是以工具理性的思考角度來看待學習華文這件事。不同背景的家長,他們都有不同方面的期望,無論哪一種期望,他們都是希望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她表示,無論是微型華小或者一般的華小,除了保持傳承母語教育的傳統,在當今世代,可以試著將教育目標的範圍擴大。友族能夠學習華語,使用華語,個人認為將有助于促進族群間的關係,讓不同族群更瞭解彼此,這是另一層社會責任。

至于友族讀華小的文化衝擊,林坊玲嘗試換個角度看:共存共榮,即是,穆斯林子弟就讀華小,他們也能夠在華小求學過程中,維持族群界限的堅持,例如宗教。

家庭經濟影響學習條件

林坊玲在搜集碩士論文資料時,特別留意家長們的職業、他們的期望,以及能夠獲得的支援,包括社會和經濟。

她說:“無論是否是友族,其實一個家庭的經濟以及能夠提供的資源,將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條件。”

“其次,則是學生的吸收能力。時間與經濟條件充裕的友族家長,將會盡所能的提供他們的孩子各種支援,以在小學學習好華文,以及各種科目的學習。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學習期望都是比較具體的。”

她還觀察發現,不少學校在政府的規劃下開辦了學前班。

“學前班的學習,對于友族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唯有學會基本的溝通,友族學生在各科目的學習才不會是嚴重障礙。”

華小對友族的7大磁力

1. 中國崛起,華文經濟價值提升

2. 華小制度較完善,辦學受到肯定

3. 校園紀律良好

4. 讀書風氣良好

5. 多學一個語文,加強工作競爭力

6. 華小靠近住家

7. 華小生數理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