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中國旅客來馬吃甚麼美食

“吃貨”這個詞是當代漢語,流行于網絡,把“貨”原來篾語式的用法“二貨”、“騷貨”,當成了褒義詞用法。百度百科寫到吃貨,特指對“美食的愛好家,高于一般的吃客”。素人美食家時代裡,只要平時在社交媒體上貼出自己獵食的經驗,寫出些感想,都可以自稱為“吃貨”。在北京原來有個說法叫“吃主兒”,指會下廚的老饕。不過我那些北京的朋友也淪落為吃貨,會吃不會做,但是特愛評價。

5年前我在吉隆坡接待中國親友團,以自己小康的經濟條件,無法去陽城請客,也無法負擔Equatorial Hotel日式餐館Kampachi的和牛,但是只要端出大排檔三寶:辣死你媽、面紙飛餅(Roti Tissue)、肉骨茶,基本上,都會贏得一眾賓客聲聲讚賞,不虛此行。這幾年,這招逐漸失效。除了中國整體富裕起來后,各國料理進駐城市,不用出國就能品嚐到各國美食外,中國餐廳基本裝潢高檔,寵壞了一眾吃貨,提高了他們對美食的期待。吃貨群的崛起,逢吃必拍照,食物的裝盤擺設,還沒吃就先要得分。

沒有重尋滋味衝動

辣死你媽被評價為只有辣,肉骨茶不就是藥材燉排骨嘛,面紙飛餅勉強可以撐得住,因為這座小山式的造型,鬆脆的口感,糖漿融化,小朋友很受落。我們馬來西亞很多老字號的大炒店和餐館,基本不靠裝潢,塑料桌麵碗筷就可以高朋滿座。店家賣的食物就是牆上一排照片,少的可能只有4-5樣,多的最多只有十來樣。如果十來個中國朋友,叫了一桌餐館所有的菜,還可能被嫌小氣,以為你吝嗇。馬來西亞中餐系列的餐廳,食物賣相一般,用餐環境簡陋。你以為你挖空心思,帶他們去巷子深處吃本地美食,結果換了疑問:“生意這么好,這個老闆也不裝修餐廳,增加菜色?竟然只開半天!”

許多朋友熱情地帶中國朋友去吃大排檔的小吃,炒粿條、蝦面、豬肉粉、板面、福建面、咖喱面、海南雞飯等,似乎也只能得到“一次性”的讚賞,下一次再來他們可能就表示吃過了,沒有重尋滋味的衝動。我一般都會問他們的食后感,得到的回饋是:“這些東西,中國也有類似的啊……”

出國旅遊,獵奇探險,尋找異國風情。本地華人美食,吃在中國遊客嘴裡,常有熟悉但是“變調”的評價,很難贏得一眾吃貨的驚艷。蔡瀾拉大隊去檳城吃炒粿條、咖哩面,還把福建面列為死前必吃小吃,迷戀的就是這股異味。馬來、印度食物又與中華料理差距很大,已經接近是試膽,是到此一遊、吃過就算的食物。眼看Boleh Land的美食招牌就要坍塌,我馬上載他們去水果檔。這時你期待的口水吞嚥,吃貨閃亮的眼睛,忙碌的手機拍照上載分享的場景終于出現。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