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纵贯线‧布袋戏 变潮了 台戏团革新吸引年轻人
台湾王艺明创新布袋戏团本来有机会在槟城演出,但是由于申请不到经费,他们只能在福建会馆、邱公司以及宝福社做大约半个小时的简单示范。但即使是这样,从他们的示范与讲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传统表演艺术的希望。
传统表演艺术之所以走向没落,最大的原因就是落在时代后头。在生活方式改变后,现代人不可能再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拎一张凳子去戏台前坐着看三个小时大戏或偶戏,传统布袋戏出身的王艺明,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改革布袋戏。
王艺明的偶戏团本来是演金光布袋戏的,直到2010年才开始转型。他受访时说,金光布袋戏其实一直都在改变,这种布袋戏的演出好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演一集,观众是买票进场看的。
剧情编排大吊胃口
但是这种演出方法久了,观众也是会厌的。为了持续吸引观众,剧团将布袋戏的剧情编排上故意大吊观众胃口,勾起人们追戏的瘾。他们演的多数是武侠和神话故事,有许多打打杀杀的武打场面。
金光布袋戏的观众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都不喜欢看这种表演。他说,金光布袋戏演的都是古代故事,年轻人会觉得与自己无关。而且金光布袋戏要长期看,现代年轻人的娱乐选择很多,没人连续数月买票进场追看不懂的布袋戏。
金光布袋戏要演几个月,而王艺明的创新布袋戏,每次演出为90分钟,等于看一部电影的时间,而且演的是台湾在地故事,与本土观众有连系。通过这种方式,王艺明重新吸引到年轻观众,也走到国外,让世界看到台湾布袋戏的生命力。
王艺明说,当初他决定改良金光布袋戏时,同行都认为这不可行。不过在他们演出获得口碑后,许多同行也纷纷跟进。政府机关也开始支持他们的演出。
改编自台本土故事
王艺明踏出创新第一步,首个演出就是取材自台湾本土真实故事的《台湾英雄传之决战西拉雅》。他们不只找作家陈建成撰写原创剧本,也邀得著名音乐人谢铭祐负责原创音乐。这是台湾布袋戏史上,首次迎来布袋戏、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他们创作的剧本,改编自许多台湾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王艺明说,这些都是台湾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只是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他们演出的另一个原创剧本就是台湾义侠廖添丁的故事。在台湾南部长大的王艺明,从小就从讲古人口中以及电台广播听到有关廖添丁的故事,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
他指定要改编廖添丁的故事,是想要给这个民间传奇人物正名。他说,廖添丁虽然是民间义侠,但是台湾官方一直称他为义贼,就是偷东西的人。
王艺明无法认同“贼”字眼冠用在廖添丁身上,他认为廖添丁是英雄,不是贼。因此与作家合作创作廖添丁故事的剧本,将他塑造为民间英雄。
走进校园教讲台语
王艺明创新布袋戏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传承台湾本土闽南语。虽然工作非常忙碌,王艺明仍抽空走进校园,教学生演布袋戏,通过布袋戏教学生讲台语。
他目前在台湾一所国中教学生演布袋戏,而且用传统布袋偶来带出时事课题。例如台湾发生食品安全风暴时,他们演的故事就是与食安问题有关。今年他们也演了反毒课题的故事,让布袋戏带有教育、宣导的功能。
演布袋戏当然全部用台语。王艺明说,传统金光布袋戏里的台词都是文言文,脱离现实生活,只能靠死记硬背。但是创新的布袋戏,台词都很生活化。学生记下这些台词,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得着,台语就进步得很快。
他说,台语的式微在台湾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北部。南部的青少年大多数仍会说台语,在北部的比率就很低。他曾经到台北一所大学演出,得知该校大学生有80%不会说也听不懂台语,10%会听不会说,其余10%只会说一些。
王艺明口白可演50角色
布袋戏的戏台上,故事由人手操纵的布袋偶去演,偶师的一双手就是偶的灵魂。不过布袋偶还有另一个灵魂,就是在幕后唸口白的主演,王艺明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主演,他最多可以一人扮演五十多个角色,撑起整台戏。
他说,台湾布袋戏的传统是口白都由主演一人完成,男女老少角色说的话都是一个人演绎。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不同角色的声调演绎得唯妙唯肖。
每次演出时他都是现场配口白,靠着一把声音在不同角色之间穿梭自如,还可随时视情况改台词,引起观众更多的认同,可说是非常了不起。当然这都是下了苦功的成果。
虽然改革金光布袋戏已获得肯定,王艺明依然没有停止继续创新。他计划将戏团演出的所有剧目都拍摄下来,制作成录影光碟,这样才能流传。
他说,人们看布袋戏都是看现场演出,演过后就没有了。拍摄可以完整记录布袋戏。他也准备与专人合作,制作布袋戏的3D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