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十年磨一劍 古琴雅韻面市
特約:子若
圖:受訪者提供
馬來西亞古琴師黃德欣
這張不論是專輯名字抑或封面設計皆散發淡然靜默禪意的專輯,其錄製過程與內裡收錄的古琴曲,都有令人內心為之一亮的表現,聽出耳油更不在話下了,黃德欣難掩心中喜悅,說道:“十年磨一劍,習琴十年終于有自己的第一張古琴專輯了!”
黃德欣于1972年出生在霹靂峇眼色海(Bagan Serai),年幼時,曾追隨大馬古箏家賴亞來老師習箏,早年更參與過吉隆坡專藝民族樂團演出;后來到上海出任電控工程師那幾年,不只是接觸到了古琴,還拜了當代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龔一老師為師。
2011年,他決定回國,並與琴友嚴居傑中醫師合作設立大呂琴院,通過古琴教學、主辦古琴專題展、古琴音樂會,以及雅集方式,以推動國內古琴風氣。經過多年努力以后,收穫可說是越來越豐碩了。
今年7月杪,大呂琴院有5位學生(最小13歲)在2016年第一屆“敦煌杯”中國古琴藝術展演中,分別囊括了不同組別的銀獎、銅獎和優秀獎,而黃德欣本人也獲頒“優秀輔導教師”獎。
這是大馬古琴學生在國際舞台首度有此傑出表現,如今,為人師表的他也推出了首張個人古琴專輯,可說是滿門皆喜呀!
話說回《禪林饗宴》,這張古琴專輯的錄製過程能有亮眼的展現,只因黃德欣這位琴人遇上了偏愛到大自然裡採集聲音的大馬知名錄音工程師JJ(陳嘉健),讓初識的兩個人首次合作就惺惺相惜,並擦出與眾有別的火花。
為錄音,遠走風下之鄉
黃德欣接受《架勢堂》訪問時,說道:當初盤算錄製個人專輯之前,曾經找過好多位國內和國外的錄音師尋求意見與合作空間,“一般上,他們都在錄音室作業。在錄音室錄製的話,它的好處是安靜無雜音,但正因為這種靜得連自己的呼吸聲都聽得見的情況下,予人無限的壓力。”
直至友人對他說,本地有個概念獨具一格的錄音師,問他是否有興趣接觸。結果,他就這樣認識了JJ,彼此瞭解以后,他得知對方初挑華樂錄音工作的大樑,也未曾與古琴聲音有過熟悉的接觸。
在聆聽了他給他的古琴樂后,JJ建議到他的“第二故鄉”沙巴去錄音,因為這個“風下之鄉”的森林多,教堂跟原住民也特多,“JJ常到當地採風,他覺得那裡的氛圍特別適合我。”而他不思索就認為:“可行”,于是答應做此嘗試。
其實在此前,他也聆聽了中國古琴名家已故成公亮其中一個在寺廟裡錄製的古琴專輯,並瞭解錄製過程非常自然,且沒有在后製時過于修飾,“整張專輯聽起來感覺很不錯,我便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呢?”
隨后,他想到自己也曾到過亞庇一間寺廟“寂靜禪林”閉關,加上專輯內剛好有收錄佛曲,于是就跟JJ商量,JJ看過寺廟的照片后,馬上點頭認同。兩人于是帶著一個充滿未知數的心情,今年衛塞節一起出發到寂靜禪林去了。
抵步時,由于適逢旱季轉換到雨季,蚊子特多,他們不得不把全身都塗上香茅油,面對如此狀況不是沒有擔心,但既來之則安之。
原音重現,不加工!
這座位于熱帶雨林中的寂靜禪林,除了四周繁枝綠葉,還可以遙望遠方的大海,而該寺廟住持開印師父安排他們住進了寺廟裡的如意寮;如意寮原來是讓老和尚修身養病的地方,當時剛好沒有病人入住,開印師父于是給他們倆在此下榻。
“到了以后,我把適當的錄音地點交由JJ去物色與決定了。”在寺廟裡走了一圈后,JJ最后決定把錄音地點鎖定在如意寮,主要是此空間不會悶熱,否則手心冒汗會影響琴弦的震動。
“湊巧的是,該室內還有一張用雞翅木做成的大型羅漢桌,經過師父的改良后變成茶几,當我把古琴放上去彈奏時,共振出來的聲音很響亮,JJ就認定用它來代替傳統的琴桌。”
彼時處在寺廟裡的他,內心自然而然更易平定下來,彈奏起來也較穩定,“哪怕是剛睡醒穿著睡衣,也可以隨時進入錄音狀態,比起錄音室來得輕鬆自在多了。”錄音時,他們最要緊是避開寺廟吃飯、做晚課前敲板的聲音,以及有訪客前來時出現的汽車聲。
就這樣,如意寮的早、午和晚,每個時段都有可能傳出綿綿不絕耳的古琴聲,隨著空氣滲透到深山野林裡。而大自然給他們最珍貴的回饋,即是自然界的原始音樂,“有室內壁虎低沉微弱的聲音,室外山鳥輕細的吱吱聲,還有風聲雨聲,禪林裡林林種種的聲音都記錄下來,不同的聲音更是襯托著每一首琴曲。”黃德欣欣喜地說,這是自然界裡生物與古琴聲產生了和諧的共鳴聲。
他也透露,這次的錄音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不多加后期混音製作,以保留了大自然與古琴的自然混音交響。在這種情況下,每一首琴曲只要出現小錯誤都必須重新彈過,“一首曲子需要錄至少8次,甚至超過10次。”這是一場發生在雨林裡的交響樂,不僅豐富了古琴曲,也讓人聽出不一樣的味道,名副其實的“禪林饗宴”!
大刀闊斧編曲
採集鄉音譜荷語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古琴曲目都是經過悠悠歲月而傳承下來。因此,歷史悠久的傳統曲目,是彈奏古琴時的必然曲目之一,《禪林饗宴》總共收錄的9首古琴曲裡,當中有4首屬于傳統曲子,有《普庵咒》、《神人暢》、《欸乃》和《泛滄浪》。
然而,總是挑戰新鮮感與高難度的黃德欣,不滿足于專輯只是收錄傳統曲子,擅長移植、改編古琴曲的他,在這張專輯裡頭,錄製了4首半由他移植改編的古琴曲,有廣東漢樂《出水蓮》改編為《蓮》,還有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原為師兄蔡積悅的作品,后由他來聽曲記譜)。
此外,近年來多次前往中國潮州採風,加上自幼受到擅長彈奏各類潮州樂器,如二弦和椰胡的爺爺的熏陶,他也嘗試把源自本身籍貫的潮州音樂,從尖亮高亢的樂種,移植改編成相對古樸安靜的古琴曲。所以,專輯裡頭有潮州弦詩樂套十大名曲之一的《寒鴉戲水》、古曲《活五調柳青娘》,以及中阮曲《睡蓮》改編成《荷語》。
他口中所指的移植與改編,即是把原來以各種中國樂器彈奏的傳統曲子,移植改編為符合古琴味道的曲子。據他指出,大部分的潮州曲都是通過古箏來演奏,自潮州箏派名家郭鷹把潮州名曲《寒鴉戲水》移植改編為古琴曲后,推動了移植、改編的風氣,並得到了發揚光大。
古語有曰:“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了更符合人聲與古琴聲,他選擇了潮州弦詩樂(亦為潮州樂曲)來作改編,而弦詩樂多半以拉絃樂器(二弦、椰胡)和彈撥樂器(琵琶、揚琴、古箏)演奏古樂詩譜,他這次選擇以拉絃樂器的潮州弦詩樂做移植、改編,這會更接近古琴滑動的聲音。
在“大刀闊斧”之前,他必須做很多的功課,首先通過網際網絡的各個音樂庫,尋找出每首曲子以不同樂器彈奏的版本,“聽到好的就下載!”
留住美麗遺憾,期待更完美
以《出水蓮》為例,黃德欣就聆聽了十多個版本,最后需要參照的是5個版本;在這些版本當中,他需要選擇一個主要樂器的版本作為主軸的範本,它可以是中阮或是古箏,隨后,再以不同版本的段落來進行拼湊,至于過門則可能採用樂團曾有過的結構,通過個人感覺進行再創作。
“所以,一首曲子裡頭有傳統元素,亦有個人的感受,可說把喜怒哀樂都融入到了二度創作裡頭。”據他說,每首曲子幾乎要耗上數個月的時間移植、改編,每一個小節都必須彈奏出更為完美的聲音。
“在那段日子裡,無論吃飯、睡覺、走路,滿腦子都是音樂。”這就是不為人所知的音樂人的鞠躬盡瘁,為一首歌而負責,也為聽者展示最好成果,“這就是我要的。”
在完成這張專輯的錄製工程后,連帶錄音師JJ也愛上了古琴深沉而豐潤的音色,至于他本身,反而覺得自己可以彈得更好,“但是,錄音不就是把遺憾也錄進去嗎?”這種屬于美麗的遺憾往往不會讓人停在這裡,反而是勇往直前的最好動力。而他,已經在期待著自己的第二張、第三張……更好、更完美的古琴專輯了!
鄉願,復興潮州樂曲
在這張專輯裡,黃德欣著重與大家談論潮州音樂,那是因為這是他最早接觸亦最熟悉的樂種,“小時候雖然談不上喜歡,但總覺得非常好玩,經常拿著胡來亂彈亂玩,種子不知不覺就這樣種在心裡面了。”
他還記得,當時他跟爺爺最常在一起做的事,便是拿起古箏跟爺爺一起合奏潮曲。這種在生活裡不知不覺接受潮州文化與音樂的影響,他一直都不以為意,直至認識到自己籍貫的音樂的重要性后,他開始認真學起來,才知道那些年生活中的熏陶是多麼根深柢固,以致現今的他總是一聽,就聽得出一首曲子的好與不好在哪裡。
如前文提到,他近年也經常到潮州汕頭採風,不但愛上了潮州曲,也受到老一輩的叮嚀,務必要把傳統的潮州音樂移植為古琴曲;他們之所以有此叮嚀則跟唐元和十四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768年~824年)貶任為潮州刺史有關。
“韓愈在潮州出任不到8個月,但是對潮州卻起著深遠影響。”他說,在韓愈著名詩作裡,其中不乏詠嘆古琴的美,此外,從當地好些文人、官人都留下了跟古琴有關的文字,偏偏潮州遍尋不獲古琴譜。
“當地人的結論是,這些珍貴的文化都在滿清時代給燒燬了,而且出現在潮州的老琴也不多了。”所以,當地人抱有共同願望,那就是讓這一代人把當年的遺憾填補回去,從而修復屬于潮州派的古琴曲。
在復興潮州派古琴曲這條路上,身在海外的潮州人黃德欣被寄予厚望也身負重任,那是因為他在進行移植、改編過程中,他從擅長改編的龔一老師身上學習不少,除了要掌握古琴的音色、指法與技巧,還對曲子旅律性有很強的感受力,而他比別人佔更大的優勢是潮州人自然流露的情感,這是祖輩留給他的最寶貴遺產,也是生活賦予他的珍貴資產。
他把講潮州話的長輩們交託給他的任務視為一種使命,並說道:“我必須完成它!”在他的生命裡有琴音、有鄉願,曲中也因他而有了生命,而《禪林饗宴》記錄了他對古琴樂純粹的初衷,還有綿延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