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安:吸收各地方語言 遊戲童謠是口傳文學
(馬六甲14日訊)鄉音採集人張吉安指出,遊戲童謠是口傳文學,隨著一個地方傳到一個地方,吸收其他語言、當地慣用詞語、生活習俗等,可形成很多不同的版本,包括福建閩南話、潮州話,甚至于馬來語。
他說,這些口頭流傳的遊戲童謠可說是大同小異,但詞句會有些許的不同,主要是用在需要猜、爭、分配輸贏或先后時所唱頌。
他以北馬最為流傳的其中一首遊戲童謠《La La Li La Tam Pung》為例,展示多種各方言及馬來文版本的相關童謠,它們都是以《La La Li La Tam Pung》,阿伯賣“Apong”做為開頭。
“我們沒法斷定這些童謠是源自哪個籍貫或族群,不過從馬來語版本的童謠中可看到其受閩南語的影響依后者做為藍本,因此我認為這是福建閩南人影響周邊其他籍貫及族群使用該遊戲童謠。”
他是今午配合“下南洋·傳鄉音3”活動,于培中懷萱堂主講《La La Li La Tam Pung》:福建人的娛樂戲”講座時,如是指出。
張吉安說,閩南語是沒有“玩”這個字,在廈門同安叫“佚佗(cit-toh);泉州、永春、漳州叫“ (tit-toh);耍字則叫(sng)。
他說,還有另一個叫躒(li),是古字,根據康熙字典,躒的意思是走、動,由此他認為《La La Li La Tam Pung》裡的“Li”就是指“躒”,所以他猜“La La Li La”意思就是“來來躒(玩)啦”的意思。
“不過,‘Tam Pung’至今還沒找出其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