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城:不同地方不同風貌 食物一直在變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林金城:不同地方不同風貌 食物一直在變

培風中學華樂團指導老師謝培根(右起),贈送紀念品給主講人林金城。
培風中學華樂團指導老師謝培根(右起),贈送紀念品給主講人林金城。

(馬六甲14日訊)本地著名飲食考古文化工作者林金城說,食物一直在變,是流動性的,同個食物去到不同地方,又會產生不同風貌,口味也會變化,包括被注入在地化的特色。



他舉例,例如蝦麵,有檳城蝦麵、廈門蝦麵、台南蝦麵,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同風貌,像本地的蝦麵,當中有加入辣椒干去炒,台南的則是擔子麵。

他說,說起蝦麵的原創,其實是夏麵,是立夏時吃麵慶祝豐收,中國南方用紅色的莧菜煮,象徵吃了福氣,後來改成用蝦煮成紅色。

他說,根據1931年的一份廈門的報告,整個廈門最多人吃的一道食物就是蝦麵,是當地的流行的食物。



各籍貫食物特色不同

他說,食物不是鎖在一個村莊,一個國家,尤其華人的腳步走得很遠,食物也傳到不同的地方,被在地化,產生不同的變化。

林金城昨晚在馬六甲為“下南洋.傳鄉音3”活動,主講“馬來西亞福建人飲食文化”時,這么指出。

他說,每個籍貫都有不同的特色食物,如海南人的有豬肉沙爹、雞飯、麵包,廣東人的有茶樓點心、雲吞麵、粥,潮州人的有鹵鴨、芋泥、豆花、炒粿條,蠔煎,客家人的是擂茶、釀豆腐、梅菜扣肉,而福建人的有肉骨茶、鹵麵、福建麵等。

他指出,福建麵在福建人的食物很重要,有福建黃麵及福建大麵,黃麵有用在咖喱麵,燙一燙就可以吃,還有蝦麵及經濟麵,而福建大麵用在滷麵和炒福建麵,其中福建南安與安溪人喜歡吃大麵。

他說,食物也是跨族群,mee rebus或印度炒麵mee goreng也用福建人黃麵,在菲律賓也有黃麵,因為曾經有福建人來過,就如所說的,食物是流動的。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