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榭歌台(上篇) 踏台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舞榭歌台(上篇) 踏台板

林文慶年輕時曾與友人合組樂隊,擔任主音吉他手。
林文慶年輕時曾與友人合組樂隊,擔任主音吉他手。
林文慶近年仍有為不少歌手製作專輯,右為歌手陳俐絹。
林文慶近年仍有為不少歌手製作專輯,右為歌手陳俐絹。

報導:覃小萍



馬來西亞的歌台歷史源自70年代初,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科技和資訊的進步,歌台雖也經歷了不同的變化,但至今在大馬華社仍舊屹立不搖,形同是本土文化之一。只是歌台從盛行時期的現場隊(Live Band),直至90年代崛起的卡拉OK,表演形式起了巨大轉變。

當年唱歌台因此獲唱片公司青睞,被招攬成為唱片歌手的大有人在;亦有已發片的當紅歌手轉唱歌台,其中佼佼者便是“歌迷王子”黃清元。

大眾對歌台的既定印象是──草根文化的娛樂,黃清元也曾在訪問中表示,他在一般唱片公司視歌台為“低級文化”的年代踏上歌台,不過他堅信無論在哪裡唱歌,“你的歌唱得好,就是好,是實力派。”

縱橫大馬歌台與樂壇數十載的音樂製作人林文慶表示,大馬歌台表演一向比較常見在酬神儀式,對流行樂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性影響,尤其是“唱片歌手”的頭銜如今就像是一張名片。



“大馬歌壇早期跟后期其實有很大不同,以前唱片公司老板對歌手要求很嚴格,簽歌手前都要求他們先試音,非常重視歌手的聲音特質、唱功和外形,因為唱片公司是出錢包辦歌手唱片製作、包裝等等費用。但是現在歌手很多是自資發片,為的只是替自己添加一點知名度,然后參加歌台表演時可以要求多一點酬勞。”

他說,這種情況導致馬來西亞中文樂壇出現很多粗製濫造的作品,“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唱片好與不好並不重要,有聲音就好了。這些歌手出唱片就只為了帶動自己的名氣,可是他們的作品很多時候並達不到要求。”

難覓優秀新血

登上大馬歌台的歌手形形色色,有冠軍歌王、有小童星、有發片歌手;然而,歌台也為樂壇注入新血,像從80年代的小鳳鳳、侯美儀,到近年的陳俐絹、羅翎允等,都是從歌台轉跑道走上唱片歌手的星途。

一手提拔愛女小鳳鳳出道的林文慶不違言,歌台是一個很好培育新歌手的舞台,小鳳鳳剛滿月就跟隨他管理的大戲班全馬跑透透,在5歲的幼齡就踏上歌台表演,實際上要從歌台挑選出優秀的歌手其實亦不容易。

“譬如要擁有很好唱功,像張惠妹那么有爆發力的歌手就少之又少,因為馬來西亞中文歌壇中真正的歌唱老師沒有幾個。”

他指稱,這些所謂的“歌唱老師”才出道唱了幾年,就迫不及待的開歌唱學院,授徒教唱,“他們的目的就是把教唱歌當成一份工作,老師都唱不好、自身難保,他們教出來的學生程度也不會好到哪裡吧?這就是馬來西亞歌壇一直無法更上一層樓的原因。”

林文慶曾經是歌台樂手,自然不欠缺樂理知識,而且小鳳鳳自娘胎出世,似乎每天在大戲班打滾,耳濡目染之下也奠定音樂基礎,占了優勢。

林文慶苦口婆心的說:“一個歌手沒有人從旁指點,就沒有辦法提升自己,只能在原地踏步,因為對或錯都沒有人指點。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否則我國中文樂壇永遠沒有辦法進步。我真心希望新歌手會自我提升,盡量把歌唱好。這是最重要的!”

競爭難銷唱片

在全球唱片市場大萎縮的困境,唱片歌手已經不能單純靠賣唱片維生,除了轉變為全方位藝人跨界演戲、主持,稍為有知名度和人氣的歌手,尚可做與歌唱老本行有連帶性的工作,就是辦售票表演:大規模的有萬人演唱會,小型的有百人音樂會、迷你演唱會。

林文慶回顧說,早年唱片市場風光時期,像龍飄飄、小鳳鳳等唱片銷量賣出3、5萬張是很平常的紀錄,“小鳳鳳首張唱片第一輪就印了1萬張,推出10天就需要補貨。”,他說以前歌迷是“等”著歌手發片、“等”著買唱片,現在卻是歌手“推”著唱片賣!

對于坊間指稱,歌台是發片歌手促銷唱片的最佳管道之一,他卻不認同:“現在其實很難,在歌台可以賣出一兩百張唱片,也只有少數歌手而已。”

以他從80年代陪同小鳳鳳跑歌台的經驗,小鳳鳳在當紅巔峰期,在1場歌台能賣出超過300張已是最好的成績,“只有在印尼登台表演才能1個晚上創下賣出500唱片的紀錄。”

如今,歌手要真正締造過千張唱片銷量非常辛苦,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歌台。林文慶說:“在現場一邊唱一邊推的確是會帶動唱片銷量,但是現在的歌台摻雜著不同的歌手,大家從頭到尾一起唱,與過往先由一眾歌台歌手表演,最后才有一個大牌唱片歌手壓軸的情況已經不同,所以一個觀眾可以買多少張唱片呢?”

他表示,同行朋友常揶揄說現在去觀賞歌台表演必須隨身攜帶一個籃子,暗喻要去準備買下所有歌手的唱片,數目多得要用一個籃子去裝帶回家,“現在有些歌手在歌台表演,有時候一個晚上都賣不到10張啊!”

七月歌台秀多

林文慶表示我國大城小鎮均有地方性酬神活動,並習慣設置歌台助興,找來戲班、樂隊、歌手表演,尤其以盂蘭盛會的七月歌台最為著名。

他說歌台以酬神、廟會的邀約佔多,結婚晚宴或會館宴席的表演機會極少,但是對在歌台打響名聲的歌手而言,七月歌台已經就是他們最穩定的收入來源!

享譽檳島的女歌手陳俐絹坦承,她的七月歌台邀約在一年前已敲定,“所以我在農曆七月根本沒辦法接外坡的歌台,否則我必須推掉很多檳城的歌台秀。”

她披露,以2015年的七月歌台為例,她平均一晚要唱4場,整個七月大概簽滿逾百場表演,林文慶也大膽推測某些駐唱歌台的當紅歌星,在七月可以進帳逾萬令吉仍是家常便飯!

由于唱片形同歌手的名卡,故此時下很多寂寂無名的歌台歌手,都一窩蜂要發唱片,擠進唱片歌手的行列,藉以抬高個人的身價,像林文慶的徒弟劉燕華未發片前,在小食中心駐唱一個晚上大概才150令吉,發片后在印尼登台便可取得七八千令吉的唱酬!

“劉燕華的《我問天》專輯就賣了破萬張,不過她也很努力銷賣專輯,像跑show都會親自帶CD去兜售。”

發片增加演出

在北馬區享譽七月歌台歌后陳俐絹,在歌台表演約2年的時間,在機緣巧合下,經歌台老板娘推介到唱片公司初試啼聲,馬上獲賞識被簽下,個人專輯花費半年錄音,處女作《昨夜的悔恨》一年后終于如願面市。

她笑說當時不會特別想當歌星,因為當年的大馬唱片歌星並不多,“我是先參加歌唱比賽,10歲時第一次站上歌台唱歌,可是我爸媽並不贊同我參加歌台表演,后來歌唱老師勸說歌台可以讓我汲取舞台經驗,他們才勉為其難答應。”

她當時在歌台只負責演唱4首歌曲(當年歌台開場前1小時,均是歌台歌手輪流以一人唱4首的形式率先表演,之后壓軸登場的才是唱片歌星),知名度打開后,她先由家鄉太平跨州到檳城、再從30分鐘延伸至45分鐘的演出。

當上唱片歌手之后,她坦承享有很不一樣的待遇,演出機會也增加。“其中是海外演出的機會變多了,我有機會去到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登台。如果沒有唱片很難在海外打響名聲,因為當地歌迷都是先透過專輯認識我。”

廣集忠實歌迷

未發片前已在歌台界享有盛譽,陳俐絹坦承很幸運已累積一群忠實歌迷,她發片無需自己開口促銷唱片,歌迷們都會主動去搶購,有者更會自掏腰包買下逾百張CD派送給朋友。從出道至今總共發行9張個人專輯,但這9張專輯銷售量亦有頗大差距。

“2010年推出的第1張專輯很好賣,銷售量破萬張,因為當時發片歌手真的不多。第9張的銷售雖然算不錯,卻已經不能突破一萬大關。”她是七月歌台的“搶手貨”,平均每晚要接4場演出。

“可是現在灌錄唱片的歌手越來越多,一個歌台有6個歌手表演,當中有5個歌手會在現場賣唱片,所以這種情況對大家的影響都很大!”她說現在發唱片需要自己賣力促銷,錢雖賺不多卻對接演出非常有幫助,故此歌台自然成為歌手賺取收入,又能賣專輯的最好平台。

陳俐絹直言,歌台與灌錄唱帶給她兩不種不同的滿足感,“歌台是很傳統的表演文化,演出很輕鬆、很開心,不會有壓力,而且現場可以與歌迷觀眾有交流。如果是換了另一種表演方式,譬如開演唱會,並不是每個歌迷能負擔得起,他們也不是全都能從家鄉出來觀賞。”

林文慶–林文慶年輕時在峇株巴轄與友人組成『奇妙樂隊』,擔任主音吉他手,后期加入福建大戲班『新美鳳閩劇團』,並擔任班主。在1985年進入唱片公司,曾為歌手如小鳳鳳、陳俐絹、黃一飛、小薇薇、黃佳佳、楊異等人製作專輯。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