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无不言‧周锦聪:飞翔的小王子──天下皆英才,何必分等级?
学习的动力,源自兴趣。丧失学习动力,不喜欢学校,就是厌学的征兆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段对话,让人不得不正视厌学的可怕。
“你可曾觉得腻烦透顶?”主人公霍尔顿问朋友萨丽:“我是说你可曾觉得心里打鼓,生怕一切事情会越来越糟,除非你想出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我是说你喜不喜欢学校,以及所有这一类的玩意儿?”
“学校简直叫人腻烦透了。”
“我是说你是不是痛恨它?我知道它腻烦透了,可你是不是痛恨它?我要问的是这个。”接着便辟里啪啦数落学校和社会的不是。
现在,像霍尔顿一样讨厌学校、厌倦学习的学生,似乎有增无减。问题症结之一,是很多师长喜欢以“等级”、“排名”标签学生。于是,很多中小学生用等级互相比对,有了等级,个人能力仿佛立竿见影——自己不及人,或者比人强。
那些成绩欠佳、名落孙山的学生,看了“等级”这假象,心理上往往矮人一截。当他们在学校只是一再地被否定,他们其实恨不得矮得像小人国的小人一样,不再被世人看见。信心崩溃,可能让他们一辈子就情愿在小人国里匍匐。
讽刺的是,在小学废除等级和排名的芬兰,在教育上反而多次名列世界第一。原因何在呢?
芬兰教授萨尔博格反对以等级来评估学生能力。他说:“大家互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不同。就如我们不能像考大象、企鹅和猴子爬树的技巧那样,它们的能力各异,用标准化的爬树考试来衡量它们的能力是荒谬的。
所以,我们决定废除等级,让教师和学生从此不再以分数来划分等级。很快的,教师觉得这样做很好,这就改变了学习的气氛,他们更互相合作,并加强了凝聚力。”自小懂得合作,远比只懂得挤破头皮恶性竞争,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芬兰教育部都知道“分等级”对教育的伤害。学校不只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给教师无谓的评比和评分。教育部的官员说:“我们的老师,都一样好!”当然,他们是经过严格挑选和审核后,把一流的人才吸纳到教育界,才说得如此铿锵有声。
一流的人才当老师,发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作用,学生快快乐乐学习,学校就成了天堂。
天下皆英才,何必分等级?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1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十分畅销。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学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