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狗:分化人民電影節
自稱鼓勵及推廣馬來電影的第28屆大馬電影節出自一片“好心”,設立“非馬來語組”的最佳導演、最佳編劇以及最佳電影獎項;連全民支持的電影《Ola Bola》和《Jagat》都被歸類為非馬來語電影,結果引起爭議。
小小電影節對其他語言電影諸多限制是大馬政治縮影,大家會聯想到只限馬來人加入的巫統一黨獨大,成立國陣讓其他種族政黨加入,才由大哥來分配議席和官位。
即使是前副首相慕尤丁成立的新政黨大馬土著團結黨,也脫離不了種族觀念的“小巫統”,只限土著和馬來人入黨,其他種族入黨只能作為附屬黨員,只有土著黨員有選舉權利,由此印證執政黨或離開的人一直無法脫離種族思維。
香港名導杜琪峰對中國和香港的合拍電影引起的矛盾,這么說:“現在香港和中國的事情,很多時候是‘阿爺未吹雞,你自己先跪低’,這種思想要不得!”意思是上頭還沒下放指示,下屬已怕得自我限制。
正如聯邦憲法主張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沒說過一個人必須擁有70%馬來血統才有資格成為大馬公民,因此國家電影發展局憑什麼說,馬來語超過70%的電影才算是“大馬本土電影”?
大馬電影導演協會阿都拉欣阿旺說“允許非馬來語電影競爭最佳電影,近乎羞辱聯邦憲法,也不尊重國家原則。”這句話就徹底羞辱大馬立國根基了,捍衛國語的確人人有責,不過捍衛多元價值更重要。
間接失去競爭力
小小的大馬電影市場,一部電影別說是衝出海外,要吸引本土觀眾買票入場也是難事,處於弱勢的非馬來語電影不是更值得鼓勵和援助嗎?難道電影投資人、工作人員也需要看種族嗎?
我們要感謝幾位馬來電影人艾法林和祖萊拉提夫為非馬來語電影發聲,尤其是莫哈末諾說“馬來人看起來害怕與其他種族競爭。我真的以馬來人身分為恥。”此話道出,馬來人與非馬來人從小就在不公平的平台競爭,政府單位一直以維護馬來人為由,訂下不公平的規則,間接讓馬來人失去競爭力。
如果這是“馬來語電影節”,大家不會介意獎項以語言分組,就像外國電影節有“最佳外語片”的獎項,重點是這是用納稅人的錢舉辦的大馬電影節,憑什麼花人民的血汗錢來分化人民?
通訊及多媒體部長拿督斯裡沙烈賽益後來宣佈,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項開放給所有本地電影參選,同時增設最佳國語電影獎,算是平息了爭議。只是,保守馬來電影人的意識型態,又怎會說改就改?非馬來語電影的前路,不會就此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