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记者插班生(上篇) 踩上新闻线追踪 无冕皇帝五味杂陈
报导:刘丽敏
(新山15日讯)“你好,我是《中国报》的实习生记者,请问可以接受我的访问吗?”
早期记者获喻为“无冕皇帝”,现今记者却常被嘲讽似“狗仔队”,实际上,在新闻线上,本地记者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每天所要应付的又是怎样的工作内容?
尤其科技发达达的时代,究竟记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抄新闻的文员,还是新闻工作量因此而加倍增长,就让这些亲身到报馆实习的大学生们,分享3个月实习生涯的最真实感受。
与生死近距离接触
4名分别来自拉曼大学中文媒体新闻系的曾有为(23岁)、中文系的余思敏(24岁)与刘思辰(23岁)、以及韩江学院的新闻系叶芷妤(20岁),今年前来“打卡”,成为“记者插班生”,踩上新闻线追踪各种新闻。
他们在实习期间,与生死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从王室、首相、大臣到新市小民,都成了采访的对象。
当中,有快乐的经验,也遇到挫折、问题、困难、尴尬等状况,种种五味杂陈的体验,让你多了解记者这分行业的背后故事。
插班生1.对时事感兴趣爱阅报
姓名:叶芷妤(女,20岁)
来自:新山柔佛再也花园
科系:韩江学院的新闻系学生
叶芷妤原本一心想做空姐,惟希望在报名空姐前,拥有一纸文凭,所以在选择众多科系时,报读有兴趣的科目,即是大众传播的新闻系。
“我对时事感兴趣,也喜欢从阅读报章中,了解到时事走向。”
本是理科生的她,在中学毕业后转换跑道,选择文科的大众传播为升学课系,让同学们、家人与亲戚们感到讶异,觉得“很浪费”。
她说,除了家人支持她选读新闻系之外,其实曾有同学认为理科生选读大众传播是一种浪费,觉得大可选读其他专科的课系如医生等。
“其实我不认同,毕竟我确实对时事感兴趣,虽然我是理科生,但非对理科科目情有独钟,反而觉得很吃力,所以就忠于自我,选自己喜欢的科系!”
她希望毕业后,能去应征当空姐,倘若不成功,则会再深造大学学位,到台湾辅仁大学或中国传媒大学选读国际政治。
插班生2.学习应对突发状况
姓名:刘思辰(女,23岁)
来自:新山大学城
科系:拉曼大学中文系学生
经过这次宝贵的实习经验,思辰考虑在毕业后,重返报纸媒体,成为一名新闻从业员,因为在这行业内,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事、物。
思辰说,之前只是接触表面的新闻理论,但在真正的实习过程中,才知什么是“新闻”,以及学习如何在每一天,应对不同的突发状况。
“例如一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或突发新闻,就要马上进行跟进与采访,这是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
她也说,在课堂上所写的文章,会比较冗长之余,也须附加许多形容词,但新闻则注重在重点上,不做多加形容,且在文字上的表达,也比较言简意赅。”
插班生3.向同事请教写新闻格式
姓名:余思敏(女,24岁)
来自:麻坡二马路
科系:拉曼大学中文系学生
“记者行业对我而言,比想像中更有挑战。”
余思敏是到地的麻坡人,独自到霹雳金宝的拉曼大学选读中文系时,再选择回到家乡麻坡成为《中国报》的麻坡办事处实习记者。
思敏说,中文系并没有教学生写新闻格式的文章,是修读中国历史与文学类分析等,所以对于新闻来说,他完全从零开始。
“所以当我前来《中国报》实习时,需要向同事们请教,如何写出新闻的格式,同时也会在家里,勤奋阅读报纸,以勤补拙。”
她说,在大学考试时,写作字数需要长篇大论,但新闻则是简明扼要,也有字数的限制,所以需要时间适应不同的写作方式。
插班生4.有兴趣当数据记者
姓名:曾有为(男,23岁)
来自:新山福林园
科系:拉曼大学中文媒体新闻系学生
曾有为实习时,曾在报馆总社与地方办事处两者之间做选择,最后决定到最靠近住家的新山办事处。
“到总社实习,虽然有机会到不同新闻组实习,如官方新闻的普通组与社会新闻组等,但在每当换组到另一组实习时,得花时间重新认识各组主管与同事。”
他说,最后才选择采访工作较“包山包海”的地方办事处实习。
他也说,选择到《中国报》,是因为本报是国内主要媒体之一,有固定记者在各地驻守与运作,能与经验的在新闻线记者共事,汲取知识。
他说,在纸媒实习,可以广泛地学习到不同性质的新闻采访,也可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事、物,以多角度的新闻出发点,做到多层与全面的报导,这就是我想要学的。
大学毕业过后,或会投身于媒体行业,如网络媒体资料记者或数据记者(data journalist)。
(妤=叶芷妤、敏=余思敏、辰=刘思辰、为:曾有为)
(一)为何择选到《中国报》当实习记者?
妤:家人阅读《中国报》已经20多年,我可以说是从小学就开始阅读《中国报》长大,有机会便来尝试一下当《中国报》记者!
你知道吗?我的家人还能说出《中国报》新山办事处记者的名字,甚至好多年前,摄影记者张来星参与过监狱一日行,我妈都记得。
敏:我喜欢书写,但没有接触过新闻写作,所以决定来报馆实习。
辰: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涯中,大多数的同学都会选择当实习老师,但我对老师一职没有兴趣,左思右想下,想要尝试一下当记者的滋味,所以决定前来《中国报》实习!
为:其实在哪一个媒体平台上实习,都可以学到新知识,惟觉得在报馆,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事、物,以及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二)记者是怎样的一份工作?
妤:以为记者是个好差,没怎么忙碌,就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习实后才发现记者们的工作量是这么多,而且是从早做到晚上,有点惊讶。
除非非常地热爱这份工作,拥有一股热忱与执著,否则应该会觉得很累,很快就耗尽精力。
敏:能接受记者须出外采访的工作性质,但惊讶的是,一天内须要负责好几份工作,尤其《中国报》需要赶晚报,所以每一天就好像和时间赛跑。
辰:曾有亲戚说,记者是一份不能出人头地的行业,我并不这样认为;记者是赋予向大众传达真正资讯的责任,更何况行行出状元,记者能秉著传达正确讯息的信念,更为重要。
为:记者除了每天跑新闻与写新闻之外,也是个听故事的人,而且每天就像“如坐针毡”,一听到哪里有事情发生就要往哪儿钻。
(三)采访工作最吃力的哪一环节?
妤:自中学毕业后,到学院升学时,都比较著重英文,其实当记者,掌握三种语言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官方语马来文。
有时在负责采访官方活动时,需要仔细聆听致词人用马来语演讲内容,有时觉得很吃力。
敏:因为个性较文静,平常不善于和陌生人沟通,有次在访问民众时,遭到受访者的拒绝,一时不知如何所措,顿时没有勇气再访问了。
后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访问技巧,在说话的语气中建立信心,也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要访问的课题等。
辰:访问时需要很多的耐心,才能完成整个访问,要不然又会“挨骂”,甚至是被对方挂电话!
为:在实习中,发现语言是记者这一行最重要的武器。
例如当受访者是洋人时,你就得用英文与对方讲通与交流,否则无法再挖料。
(四)最难忘的实习或采访经验?
妤: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前来新山为“柔州策略成长大蓝图”主持推介仪式,有幸参与采访,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国家领导人,感到很兴奋。
但同时也得在现场赶稿,在截稿时间的压力,思维还要保持清晰,很大挑战。
敏:有一次采访特稿时,先主为主地误以为两个受访者的关系是夫妻,但其实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所幸有再三确认,差点就闹笑话了,所以访问过程中,问清楚真的很重要。
辰:面子书有则贴文,一名男子将农历新年的红包钱,买饭送给老人院,主管觉得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让我独自负责加以发挥。
虽未能联络上有关男子,但通过身旁的帮忙,访问年轻人如何运用红包钱,因为是第一次独自访问和完稿,顿时觉得蛮有成就感。
(五)记者这份工作,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妤:你可以在这一秒中访问达官显要,下一个采访工作可能就要访问流浪汉,可以说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感觉,犹如是应付一个个的战场,面对不同的人,在发问前,都要三思谨慎说话。
敏:在采访新闻的过程中,才发现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有一次采访一起交通意外,赶到现场伤者已经送上救护车,下午获知伤者已经去世了,虽能接受血淋淋的意外场面,但还是希望不要太恐怖,但记者就是需要适应不同的采访场合。
辰:记得有一次,跟随同事到采访一起命案,访问嫌犯的母亲,当时感觉很震撼,一起命案的发生,与我意如此的“近距离”。
看见死者的亲人在一旁哭泣,嫌犯与死者的两家人在平间里,完全没有交集,这场景也令百感交集。
为:其实记者不仅只是看、听与写而已,也需要分析,才能做到平衡报导,特别是一些具争议性的新闻,需要厘清背后的真相,追根究底后,才发现原来双方面都有错。
正式“下场”跑新闻时才知道,记者不只是“听众”那么简单,还要厘清故事里的脉络,再去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