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記者插班生(上篇) 踩上新聞線追蹤 無冕皇帝五味雜陳
報導:劉麗敏
(新山15日訊)“你好,我是《中國報》的實習生記者,請問可以接受我的訪問嗎?”
早期記者獲喻為“無冕皇帝”,現今記者卻常被嘲諷似“狗仔隊”,實際上,在新聞線上,本地記者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每天所要應付的又是怎樣的工作內容?
尤其科技發達達的時代,究竟記者只是坐在辦公室裡抄新聞的文員,還是新聞工作量因此而加倍增長,就讓這些親身到報館實習的大學生們,分享3個月實習生涯的最真實感受。
與生死近距離接觸
4名分別來自拉曼大學中文媒體新聞系的曾有為(23歲)、中文系的余思敏(24歲)與劉思辰(23歲)、以及韓江學院的新聞系葉芷妤(20歲),今年前來“打卡”,成為“記者插班生”,踩上新聞線追蹤各種新聞。
他們在實習期間,與生死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從王室、首相、大臣到新市小民,都成了採訪的對象。
當中,有快樂的經驗,也遇到挫折、問題、困難、尷尬等狀況,種種五味雜陳的體驗,讓你多了解記者這分行業的背後故事。
插班生1.對時事感興趣愛閱報
姓名:葉芷妤(女,20歲)
來自:新山柔佛再也花園
科系:韓江學院的新聞系學生
葉芷妤原本一心想做空姐,惟希望在報名空姐前,擁有一紙文憑,所以在選擇眾多科系時,報讀有興趣的科目,即是大眾傳播的新聞系。
“我對時事感興趣,也喜歡從閱讀報章中,了解到時事走向。”
本是理科生的她,在中學畢業後轉換跑道,選擇文科的大眾傳播為升學課系,讓同學們、家人與親戚們感到訝異,覺得“很浪費”。
她說,除了家人支持她選讀新聞系之外,其實曾有同學認為理科生選讀大眾傳播是一種浪費,覺得大可選讀其他專科的課系如醫生等。
“其實我不認同,畢竟我確實對時事感興趣,雖然我是理科生,但非對理科科目情有獨鍾,反而覺得很吃力,所以就忠於自我,選自己喜歡的科系!”
她希望畢業後,能去應徵當空姐,倘若不成功,則會再深造大學學位,到台灣輔仁大學或中國傳媒大學選讀國際政治。
插班生2.學習應對突發狀況
姓名:劉思辰(女,23歲)
來自:新山大學城
科系:拉曼大學中文系學生
經過這次寶貴的實習經驗,思辰考慮在畢業後,重返報紙媒體,成為一名新聞從業員,因為在這行業內,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事、物。
思辰說,之前只是接觸表面的新聞理論,但在真正的實習過程中,才知什麼是“新聞”,以及學習如何在每一天,應對不同的突發狀況。
“例如一發生什麼意外事故或突發新聞,就要馬上進行跟進與採訪,這是在課堂上,無法學習到的。
她也說,在課堂上所寫的文章,會比較冗長之餘,也須附加許多形容詞,但新聞則注重在重點上,不做多加形容,且在文字上的表達,也比較言簡意賅。”
插班生3.向同事請教寫新聞格式
姓名:余思敏(女,24歲)
來自:麻坡二馬路
科系:拉曼大學中文系學生
“記者行業對我而言,比想像中更有挑戰。”
余思敏是到地的麻坡人,獨自到霹靂金寶的拉曼大學選讀中文系時,再選擇回到家鄉麻坡成為《中國報》的麻坡辦事處實習記者。
思敏說,中文系並沒有教學生寫新聞格式的文章,是修讀中國歷史與文學類分析等,所以對於新聞來說,他完全從零開始。
“所以當我前來《中國報》實習時,需要向同事們請教,如何寫出新聞的格式,同時也會在家裡,勤奮閱讀報紙,以勤補拙。”
她說,在大學考試時,寫作字數需要長篇大論,但新聞則是簡明扼要,也有字數的限制,所以需要時間適應不同的寫作方式。
插班生4.有興趣當數據記者
姓名:曾有為(男,23歲)
來自:新山福林園
科系:拉曼大學中文媒體新聞系學生
曾有為實習時,曾在報館總社與地方辦事處兩者之間做選擇,最後決定到最靠近住家的新山辦事處。
“到總社實習,雖然有機會到不同新聞組實習,如官方新聞的普通組與社會新聞組等,但在每當換組到另一組實習時,得花時間重新認識各組主管與同事。”
他說,最後才選擇採訪工作較“包山包海”的地方辦事處實習。
他也說,選擇到《中國報》,是因為本報是國內主要媒體之一,有固定記者在各地駐守與運作,能與經驗的在新聞線記者共事,汲取知識。
他說,在紙媒實習,可以廣泛地學習到不同性質的新聞採訪,也可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人、事、物,以多角度的新聞出發點,做到多層與全面的報導,這就是我想要學的。
大學畢業過後,或會投身於媒體行業,如網絡媒體資料記者或數據記者(data journalist)。
(妤=葉芷妤、敏=余思敏、辰=劉思辰、為:曾有為)
(一)為何擇選到《中國報》當實習記者?
妤:家人閱讀《中國報》已經20多年,我可以說是從小學就開始閱讀《中國報》長大,有機會便來嘗試一下當《中國報》記者!
你知道嗎?我的家人還能說出《中國報》新山辦事處記者的名字,甚至好多年前,攝影記者張來星參與過監獄一日行,我媽都記得。
敏:我喜歡書寫,但沒有接觸過新聞寫作,所以決定來報館實習。
辰:最後一年的大學生涯中,大多數的同學都會選擇當實習老師,但我對老師一職沒有興趣,左思右想下,想要嘗試一下當記者的滋味,所以決定前來《中國報》實習!
為:其實在哪一個媒體平台上實習,都可以學到新知識,惟覺得在報館,可以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事、物,以及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
(二)記者是怎樣的一份工作?
妤:以為記者是個好差,沒怎麼忙碌,就是一個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習實後才發現記者們的工作量是這么多,而且是從早做到晚上,有點驚訝。
除非非常地熱愛這份工作,擁有一股熱忱與執著,否則應該會覺得很累,很快就耗盡精力。
敏:能接受記者須出外採訪的工作性質,但驚訝的是,一天內須要負責好幾份工作,尤其《中國報》需要趕晚報,所以每一天就好像和時間賽跑。
辰:曾有親戚說,記者是一份不能出人頭地的行業,我並不這樣認為;記者是賦予向大眾傳達真正資訊的責任,更何況行行出狀元,記者能秉著傳達正確訊息的信念,更為重要。
為:記者除了每天跑新聞與寫新聞之外,也是個聽故事的人,而且每天就像“如坐針氈”,一聽到哪裡有事情發生就要往哪兒鑽。
(三)採訪工作最吃力的哪一環節?
妤:自中學畢業後,到學院升學時,都比較著重英文,其實當記者,掌握三種語言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官方語馬來文。
有時在負責採訪官方活動時,需要仔細聆聽致詞人用馬來語演講內容,有時覺得很吃力。
敏:因為個性較文靜,平常不善於和陌生人溝通,有次在訪問民眾時,遭到受訪者的拒絕,一時不知如何所措,頓時沒有勇氣再訪問了。
後來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學習訪問技巧,在說話的語氣中建立信心,也要做好準備工作,熟悉要訪問的課題等。
辰:訪問時需要很多的耐心,才能完成整個訪問,要不然又會“挨罵”,甚至是被對方掛電話!
為:在實習中,發現語言是記者這一行最重要的武器。
例如當受訪者是洋人時,你就得用英文與對方講通與交流,否則無法再挖料。
(四)最難忘的實習或採訪經驗?
妤: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前來新山為“柔州策略成長大藍圖”主持推介儀式,有幸參與採訪,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國家領導人,感到很興奮。
但同時也得在現場趕稿,在截稿時間的壓力,思維還要保持清晰,很大挑戰。
敏:有一次採訪特稿時,先主為主地誤以為兩個受訪者的關係是夫妻,但其實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所幸有再三確認,差點就鬧笑話了,所以訪問過程中,問清楚真的很重要。
辰:面子書有則貼文,一名男子將農曆新年的紅包錢,買飯送給老人院,主管覺得是一個不錯的題材,讓我獨自負責加以發揮。
雖未能聯絡上有關男子,但通過身旁的幫忙,訪問年輕人如何運用紅包錢,因為是第一次獨自訪問和完稿,頓時覺得蠻有成就感。
(五)記者這份工作,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妤:你可以在這一秒中訪問達官顯要,下一個採訪工作可能就要訪問流浪漢,可以說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感覺,猶如是應付一個個的戰場,面對不同的人,在發問前,都要三思謹慎說話。
敏:在採訪新聞的過程中,才發現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有一次採訪一起交通意外,趕到現場傷者已經送上救護車,下午獲知傷者已經去世了,雖能接受血淋淋的意外場面,但還是希望不要太恐怖,但記者就是需要適應不同的採訪場合。
辰:記得有一次,跟隨同事到採訪一起命案,訪問嫌犯的母親,當時感覺很震撼,一起命案的發生,與我意如此的“近距離”。
看見死者的親人在一旁哭泣,嫌犯與死者的兩家人在平間裡,完全沒有交集,這場景也令百感交集。
為:其實記者不僅只是看、聽與寫而已,也需要分析,才能做到平衡報導,特別是一些具爭議性的新聞,需要釐清背後的真相,追根究底後,才發現原來雙方面都有錯。
正式“下場”跑新聞時才知道,記者不只是“聽眾”那麼簡單,還要釐清故事裡的脈絡,再去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