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記者插班生(下篇) 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趕稿壓力如置身地獄
報導:劉麗敏
(新山16日訊)趕稿的壓力,猶如置身地獄,實習記者直呼,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拉曼大學中文媒體新聞系學生曾有為(23歲)說,新聞採訪工作,最讓他摸不著頭腦的,是在處理一則新聞或專題報導時,需要多久的時間來完成。
他說,初來實習時,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實習后才明白到,紙媒記者每天都得面對趕稿的壓力,記者要如何應付這股壓力,非常重要。
惟他質疑,如今什么都講求快的資訊年代,若新聞只求“快”而不求“實”,趕在截稿之前所趕寫的新聞,可能在新聞素質上,達不到“實”的要求。
他認為,一些未獲求證的新聞,不應該為了“快”而被刊登出來,因為“快”不是新聞唯一取勝因素。
他坦言,目前網絡媒體講求的是速度,媒體間的競爭也講求速度,惟他始終認為,新聞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更為重要,需要時間經過求證。
韓江學院的新聞系學生葉芷妤(20歲)也笑言,學習如何寫新聞,首要先決條件就是要快!
花45分鐘寫完3則文
芷妤說,實習時,最快速度是曾在緊迫壓力下,花了45分鐘寫完3則文。
“在課堂上學到的,只是新聞的理論,惟在實習的過程中,是學習如何在最快的速度內,完成寫稿的工作。”
她形容,在《中國報》實習,礙于新聞要趕晚報,所以在處理新聞寫作上,時間比較緊湊,有時覺得如同身在“地獄”。
拉曼大學中文系學生林思辰(23歲)以為採訪是分輕鬆的工作,記者每天可以打扮得光鮮亮麗,活在攝影相機鎂光燈的背后。
“原來,記者是一份挺有壓力的工作,有時因趕稿寫錯新聞被責罵等,都需要時間適應。”
為新聞真實性不惜被罵
記者是“冷血動物”!
劉思辰(23歲,拉曼大學中文系學生)說,記者常被置疑為何為了挖新聞,在事主傷口上撒鹽。
惟她覺得,記者也是為了讓讀者知道新聞真實的一面,就算被罵,也是無可奈何的,有時甚至還得收起對事件產生的個人情緒。
她認為,也因為讀者有興趣追看新聞的跟進,所以記者才會去“追”新聞,同時在報導一個新聞時,應竭盡所能地在獲得各角度的訊息,才是平衡報導。
“記者為了找出新聞真相,只好去挖掘被隱藏的一面。”
葉芷妤也認為,媒體是第四權,在一些時事敏感的課題上,扮演著“看門狗”(Watchdog)的角色,適時地提出問責,以做好記者的本份。”
她也覺得,記者這行業還可以認識到許多人,從中學習交際手腕,打好人脈關係,有幫于在各個領域中,掌握到最新資訊。
即時採訪手忙腳亂
柔佛古廟遊神“釀意外”,即時採訪,手忙腳亂!
曾有為說,第一次有機會採訪柔佛古廟眾神夜遊慶典,現場傳出氫氣球爆炸事故,因現場場面混亂,有點手忙腳亂。”
“這是第一次需要在採訪現場中,作出即時反應,現場寫出案發經過的新聞內容。”
他說,因為當時很緊急,向知情者了解情況后,便要很快速地掌握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發生,即要直接匯報現場狀況,又要組織新聞架構,這非常有挑戰性。
這次寶貴的採訪經驗,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葉芷妤說,雖然她住在新山,惟未曾參與遊神,因採訪關係首次觀賞遊神活動,從洗街、綁神轎、眾神出鑾、眾神夜遊到回鑾,每一個環節都參與採訪。
“也讓我覺得站在最前線看事物的感覺很好,感受到參與遊神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秉持一種使命感地去完成任務,非常感動。”
新聞平台應多元化
媒體轉型,才可吸引年輕人!
劉思辰覺得,平面媒體可合時宜地作出改變,尤其多關注年輕人愛看的新聞,便可吸引更多人閱報。
“報館應開始將新聞平台多元化,除了推出電子報之余,也延伸發展手機應用程式。”
曾有為則說,在大學的財經課講師,並不會死板板地把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們了解經濟學,而是以大眾媒體的角度,將專業的經濟資訊傳達。
他也說,實新聞也是如此,要簡單易明,讓民眾每天能接收到不同的資訊,例如財經新聞全都是專業用語的話,那就不多人看了。”
課堂知識派不上用場
理論與實況差很大!
葉芷妤笑說,實習后才發現,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都派不上用場。
“例如在課堂上教導的寫作方法,如懸疑性寫作、小說性與金字塔寫作等等,在真正的新聞呈獻上,都不太能派得上用場,反而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
她也覺得,選讀新聞系與加入記者這一行業,可以見識到許多人,看儘人生百態之余,也可以在這工作的平台上,自我挑戰。
曾有為說,在課堂上學習新聞,當中最能運用在實習中的科目,就是翻譯學,因在實習中,當翻譯馬來報或英文報的新聞時,所學的課堂知識,能派得上用場。
“只是在課堂上所學的翻譯學概念,是先虛后實,惟中文報的呈現特點,即是將新聞要點放在第一段。”
他也說,在實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語言的報紙所呈獻的新聞也不一樣,所以翻譯其他語言報章新聞到中文報時,得消化整篇新聞內容時,重新整合再詮釋成新聞。
紙媒可信度較高
“網絡流傳許多假新聞,而且有很多是虛構的,所以我還是選擇相信報紙上的新聞,可信度較高。”
因此,實習生余思敏(24歲,拉曼大學中文系學生)覺得,紙媒應該擁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讀者。
“報章可以在排版與新聞內容,取得平衡,以吸引更多不同層面的讀者。”
她覺得,雖然紙媒面對許多競爭,越來越難吸引更多讀者,但紙媒還是可以發展下去,因為依舊是可信度較高的媒體。
葉芷妤也認為,社會上不可能沒有報紙,尤其紙媒新聞可信度比一般網絡媒體來得高,例如在全國大選時,很多人還是選擇買報紙,獲得大選競選的資訊與結果。
“其實喜歡看報紙的人,還是有的,所以報紙 不會被淘汰。”
她覺得,本地的閱讀風氣不比外國好,但本地的紙媒發展還是有進步空間,即如何去擴大讀者之余,也培養人們的閱讀風氣。
實習感言
★葉芷妤: 有一種滋潤的感覺
實習過程中,雖然很忙碌,但在地獄中活到很幸福,就是有一種滋潤的感覺。
雖然有時新聞處上覺得很趕,但從中學習到很多,因為可鍛煉自己的能力,很辛苦,但很值得。
★余思敏: 有待加強語法問題
在實習過程中,覺得自己有不足之處,例如在寫新聞時,遇到詞窮與語法的問題,希望自己能有待加強;我也非常珍惜這段實習的日子。
我想藉著這次實習的經驗,與身旁的人分享,起初我對于這份工作有些膽怯,但最后我覺得,當記者很不錯,在畢業也可能也會從事這一行。
★劉思辰: 溝通與準備最重要
在實習的期間內,學到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如何地做好溝通與事前準備的工作。
有次採訪有關房地產的記者會,受對許多房地產專用名詞,不是很明白,需要時間慢慢消化,這讓我意識到,每當去進行一個採訪工作時,都要事先做好功課。
作為一名記者,不恥下問也是一件重要的“功課”之一,要問到明白為止!
★曾有為:提問題應“恰當好處”
做記者這一行,培養與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技巧,非常重要,所提問的問題,也要“恰當好處”,否則自己問不到能帶出新聞重點的問題,受訪者也答不出重點,那就寫不出一則好新聞了。
大學畢業過后,或會投身于媒體行業,如網絡媒體資料記者或數據記者(data journ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