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舊照道盡百年滄桑 圖說威省歷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舊照道盡百年滄桑 圖說威省歷史

1920年代時英國殖民地政府曾經耗巨資建造北賴碼頭,並有馬來亞鐵道局的火車軌道直達。
1920年代時英國殖民地政府曾經耗巨資建造北賴碼頭,並有馬來亞鐵道局的火車軌道直達。
邱思妮與新書《圖說威省歷史》。
邱思妮與新書《圖說威省歷史》。

報導:蔡愛卿
從老照片看威省歷史,檳城歷史書作者邱思妮耗費一年半時間收集逾200張老照片,帶領大家通過珍貴的昔日影像,了解威省地區在過去兩百年來的滄桑變化。



雖然近20年來有關檳城的出版物越來越多,甚至超越過去200年來的總和,但是與威省有關的研究與書寫還是相對少。檳城古跡信託會兩年前開始推動威省故事系列講座,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威省歷史,幕后推手邱思妮也因此展開對威省的研究,她的第一個成果,就是這本《圖說威省歷史》。

邱思妮受訪時說,她是在去年開始正式收集威省地區的老照片。其實過去多年來她一直有收藏老照片的嗜好,但威省地區的一向不多。在檳城古跡信託會開始舉辦威省故事系列系列講座后,她才萌生要出版威省老照片集的念頭。

她說,她在2014年尾首次講有關威省故事課題,去年則舉辦了六場。這期間他收集到大約100張老照片,這些照片于去年首屆威省藝穗節上展出。



世界各國搜尋

《圖說威省歷史》中收錄的並不只有老照片,還有早年一些書中的圖像、畫以及老地圖。例如英國官員James Low1836年出版的《The British Settlement Of Penang》一書中收錄早年馬來農夫所用農具的繪圖,以及John Turnbull Thomson繪于1848年的一張水彩畫,是從武吉淡汶山上遙望北賴的景色。

這些老照片來自多個源頭,除了其個人收藏、民間私人收藏、檔案館以及檳州圖書館,她也從新加坡、英國、印度、荷蘭、澳洲、紐西蘭和美國等國家,搜尋到威省地區的老照片。

邱思妮不停從各種管道尋找威省老照片,本來應該在去年出版的書也一拖再拖,直到今年,由于從Think City有限公司那裡得到的贊助不允許她再拖下去,終于決定將找到的照片結集出版。

由Areca Books出版社出版的《圖說威省歷史》已經正式推介,這本書是以英文及馬來文雙文字寫就,可說是對威省歷史有興趣者必看的書,不只一圖勝千言,兩百多圖更道盡百年滄桑。

50年代老地名仍保留

邱思妮在《圖說威省歷史》裡收錄唯一一張以華文標記的老地圖,記錄了威省地區華人早年使用的地名。從這份地圖的記錄我們發現,威省三縣的老地名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

這份繪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老地圖,是由當時的馬來亞大學社會研究小組研究生威廉紐威爾(William H.Newell)所繪。威廉紐威爾于1955-1956年間,在威省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當地潮州人日常使用的地名。他的論文發表在馬來亞大學聯合新加坡大學,在1964年12月出版的第19期《熱帶地理》(Tropical Geography)學報上。

地圖上標示的地名,大部分今天仍在使用。但也有諸如“木仔牙”這樣的地名,對北海人來說已經很陌生;而“三六九”這名字依然有人在口頭上使用。一些名字的寫法則與現在不同,例如高巴三萬在當年寫成哥踏三萬。

《圖說威省歷史》中收錄數份威省地區的早年地圖,其中年份最久的是誌期1805年的手繪地圖,另外一份更為詳細的地圖,是1820年由勘測員W.Fletcher所繪的檳威兩地地圖。

想辦講座找不到主講人

目前是檳城古跡信託會顧問的邱思妮,也是推動威省故事系列講座的主要推手。她說,他們很想繼續舉辦這個系列講座,但問題是很難找到主講人。

自2014年尾舉辦過第一場后,威省故事系列總共辦過7場講座。Think City去年的贊助是要讓他們舉辦7場講座,但最后他們只能找到6名主講人。

她說,目前仍很少人在做與威省有關的研究,這是他們難以找到主講人的原因。如果要更多人做這方面的研究,就必須有一些單位贊助研究計劃。

她說,因為這樣,威省故事系列講座目前暫時停止。但其實並不只有古跡信託會能辦這類活動,其他民間團體自己也可以利用本身資源來推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