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文:未能奪牌 掌聲也要響起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王振文:未能奪牌 掌聲也要響起來

你可曾留意過,包括每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在內,任何一場體育賽事直播的結尾,鏡頭必定落在勝出選手或隊伍的身上。



有人在空中比劃出感謝老天爺的手勢,有人激動得與戰友相擁而泣,也有人高舉雙手意喻“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每一場賽事最后片刻的回憶,往往就停格在充滿喜悅、榮耀、正能量的那一瞬間。

若干年后,人們也只會記得成功站上過領獎台的他與她;至于共同出征卻與獎牌擦身而過的其他國家隊代表,則是變成隱形人似的,被忽略,然后漸漸被淡忘,仿彿他們不曾出現過,或不曾踏上過奧運舞台。



這對于從小吃盡苦頭、青春期在不斷練習、反覆練習中度過的選手們而言,未免太殘酷了。

那運動員在奧運結束后被忽略、淡忘的機率有多高?讓我們做個簡單計算:本屆奧運會,來自206個國家的1萬1000多名運動員齊聚里約熱內盧,爭奪306面金牌。

這意味著只有少數選手能笑到最后、留名青史;其他選手注定只有陪跑的份,自我安慰:志在參與。

向運動員致敬

我們身處在一個成績與財富代表成功的功利社會。即便是主張和平、友誼、團結等精神素質的奧運,也難逃勝者贏得所有掌聲、尖叫聲、歡呼聲,敗者則帶著遺憾甚至是淚水落寞離場的殘酷現實面。

奧運獎牌,就像是黃袍加身,運動員頓時成了國家英雄及各家媒體爭相採訪的對象。

除了奧組委頒發的獎牌、國家給予的現金獎勵外,成功為國爭光的選手還能獲得大量曝光率,以及國人尊敬、崇拜的目光——那其他選手又可獲得什么呢?

獎牌夢宣告破滅后,選手們第一時間得到的通常是教練和親友們的安慰。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而來的媒體報導,還有毒舌酸民的落井下石。

但我想,選手落敗后最需要的,是獨處的時間與空間,以完成自我沈澱、自我檢討、自我肯定的療癒過程,在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下,把失敗所帶來的難過、自責、沮喪等負面情緒,化作重新振作並持續求取自我突破的推動力。

也許,我們把太多心思與注意力放在勝者身上,而忽略了敗者的感受,更忘記了:即使未能奪牌,他們4年來付出的血汗與努力,仍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