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文:未能夺牌 掌声也要响起来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王振文:未能夺牌 掌声也要响起来

你可曾留意过,包括每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内,任何一场体育赛事直播的结尾,镜头必定落在胜出选手或队伍的身上。



有人在空中比划出感谢老天爷的手势,有人激动得与战友相拥而泣,也有人高举双手意喻“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每一场赛事最后片刻的回忆,往往就停格在充满喜悦、荣耀、正能量的那一瞬间。

若干年后,人们也只会记得成功站上过领奖台的他与她;至于共同出征却与奖牌擦身而过的其他国家队代表,则是变成隐形人似的,被忽略,然后渐渐被淡忘,仿彿他们不曾出现过,或不曾踏上过奥运舞台。



这对于从小吃尽苦头、青春期在不断练习、反复练习中度过的选手们而言,未免太残酷了。

那运动员在奥运结束后被忽略、淡忘的机率有多高?让我们做个简单计算:本届奥运会,来自206个国家的1万1000多名运动员齐聚里约热内卢,争夺306面金牌。

这意味着只有少数选手能笑到最后、留名青史;其他选手注定只有陪跑的份,自我安慰:志在参与。

向运动员致敬

我们身处在一个成绩与财富代表成功的功利社会。即便是主张和平、友谊、团结等精神素质的奥运,也难逃胜者赢得所有掌声、尖叫声、欢呼声,败者则带着遗憾甚至是泪水落寞离场的残酷现实面。

奥运奖牌,就像是黄袍加身,运动员顿时成了国家英雄及各家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除了奥组委颁发的奖牌、国家给予的现金奖励外,成功为国争光的选手还能获得大量曝光率,以及国人尊敬、崇拜的目光——那其他选手又可获得什么呢?

奖牌梦宣告破灭后,选手们第一时间得到的通常是教练和亲友们的安慰。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而来的媒体报导,还有毒舌酸民的落井下石。

但我想,选手落败后最需要的,是独处的时间与空间,以完成自我沈淀、自我检讨、自我肯定的疗愈过程,在专业心理咨商师的协助下,把失败所带来的难过、自责、沮丧等负面情绪,化作重新振作并持续求取自我突破的推动力。

也许,我们把太多心思与注意力放在胜者身上,而忽略了败者的感受,更忘记了:即使未能夺牌,他们4年来付出的血汗与努力,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