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間‧旅行拾荒 簡銘甫用舊物說故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生活空間‧旅行拾荒 簡銘甫用舊物說故事

20160816heart_01



每當看到特別又未知名的舊物,簡銘甫都會細加留意,經過層層了解和研究,對歐洲人生活用品的設計歷史,或關於工藝技術的追求認知,愈加精深。
每當看到特別又未知名的舊物,簡銘甫都會細加留意,經過層層了解和研究,對歐洲人生活用品的設計歷史,或關於工藝技術的追求認知,愈加精深。

報導:李毓康
攝影:張文輝/受訪者提供

專職從事舊貨買賣,知名傢具店“魔椅”老闆,並開過兩家風格傢具店及兩家特色咖啡廳,多才多藝的簡銘甫笑言,從小就喜歡舊東西,對於路上任何別人丟棄的物品,都會投以好奇的眼光,產生莫明的情愫。“我享受的是,在尋物過程中與人互動的感覺。”簡銘甫熱衷於跳蚤市場,從來不是因為想挖寶轉賣而獲利,而是聽故事、聽歷史、感受某個年代的生活。

喜歡旅行的簡銘甫,每隔一個半月都會出國旅行“找舊物”,當在歐洲遇見某些“舊物”,也聽物主說了很多故事,於是他就帶回台灣,讓看上的買主知道“它們”的故事。



對他而言到歐洲逛跳蚤市場,絕對是一場古董舊貨的震撼教育,看到古老歐洲有如此多寶貝,生活用品的設計如此細緻、關於工藝技術的追求,頓時領悟到,這才是文化的極致表現。

他表示自己很容易結交朋友、很健談並有個人魅力,由於深知自己的優勢,決定用喜歡聽故事、說故事的本能,踏上開創個人事業之路。

從小他就跟家人玩著“你丟我撿”游戲,當然,從沒想過“撿東西”也可以是一種職業。1995年到歐洲求學時,他接觸到當地的跳蚤市場,如魚得水,生活除了唸書,就是逛街尋寶,假日時甚至一天連趕4個市場。

他指出,經常圍繞著盤根錯節的舊物市場,除了琳瑯滿目的舊物,總有諱莫如深的隱士盤踞,就在那裡,他開始繳起舊貨人生的學費,學習怎麼認人,學習怎麼識物。“這些年在舊市集所學到的人生,都讓終身受用不盡。”

“尋寶”路線遍佈各地

為了蒐集更多不同風格的舊貨,他的“尋寶”路線遍佈世界,如歐洲的赫爾辛基、阿姆斯特丹、布宜諾斯艾利斯、保加利亞,埃及和北京等,都有他的足跡。

他最喜歡德國的跳蚤市場,尤其是柏林,“除了數量多,德國人很節儉惜物,他們拿出來賣不是為了賺錢或喜新厭舊,而是因為喜歡這個東西,希望跟更多人分享,”依他的經驗與觀察,德國人將物品保存得很好,也會講故事給你聽。

早前的歐洲正是現代設計風潮的發端,工匠們對於各種材質造型都敢大膽嘗試,處處可見設計的創意。
早前的歐洲正是現代設計風潮的發端,工匠們對於各種材質造型都敢大膽嘗試,處處可見設計的創意。

人與舊物關係微妙悸動

在“拾荒”尋寶過程中,簡銘甫坦言,每每遇上合眼緣的舊物,特別有感覺。“第一眼看到它,就有似曾相識,就像人與舊物之間連繫,有種微妙悸動。”簡銘甫挑選舊貨時很重視“感覺”,會讓自己處在放空狀態,感受物品和他之間的奇妙連結,他很珍惜這種微妙悸動。

“你跟這些東西的年代明明距離很遠,但總是會在第一秒鐘產生感動。”

他笑言:“我上輩子可能是歐洲人,擁有歐洲老靈魂。”年輕時,他曾迷戀70年代後現代、太空風格,當時人類剛登陸月球,許多產品有飛機頭的造型設計,好比舊式站座電風扇。“這應該是所有男生都會經歷的,喜歡玩機器人、航空元素的時期。”

經過歲月的沉澱,如今的他鍾情歐洲舊貨多元和實用性,簡單而溫暖,仿彿帶人看盡不同歷史年代的故事。

隨著他剛在柏林擁有一間店舖,正式展開登陸歐洲之旅。他笑道,進駐自己最愛的收集尋寶之地,可以自己洐生更多的動力,對舊貨的澎湃熱情不減。

分享舊物延續價值

“有價值並實用”成了簡銘甫從業的堅持理念,因此,“魔椅”店裡陳設的商品都保有實用性,客人買回家,不僅是買了一件具歷史感的擺設,更能實際融入現代生活,延續舊物的價值。

目前在台灣開了四家歐洲舊貨店,他感性地說:“我現在做的事情很有價值,東西是越老越貴、越來越稀有,像店裡大部分的東西已經不生產了,市面上很難看到,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東西分享給喜歡它們的人。”

他建議舊貨新手要多看、多問,並做足功課,總會慢慢摸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品味。

未來,他想拓展收藏風格,將目光轉向誇張大器、金色雕花的傢具上,也夢想在歐洲創業,或出一本側寫歐洲跳蚤市集賣家的人物誌。情懷未泯,“拾荒者”簡銘甫將抱著熱情繼續飛往世界各地。

創意改造也是簡銘甫愛做的事,有時把兩件不同的舊物結合,設計出另一種實用的傢具,效果往往意外的好。
創意改造也是簡銘甫愛做的事,有時把兩件不同的舊物結合,設計出另一種實用的傢具,效果往往意外的好。

魔登復古混搭趣味

“新東西總是被大量複製,顯得沒有特色,但是舊的東西,往往只有一件,相對顯得格外珍貴。”簡銘甫認為的“珍貴”,並不是像價值不斐的古董一樣,因為具有歷史印記而身價百倍,反而是“被使用過,卻良好保存的老東西,背後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

他比喻,如現在的家居設計師都強調個人風格,如何用獨特的傢具,凸顯與眾不同的創作,唯一流傳的舊物就成了很好的材料,“現代的物品復製很普遍,但舊物古早味的內涵是復製不來的,這是它的價值,也是特質……”

也就是這股與生俱來的迷戀,甚至他現在連身上穿的衣服,也幾乎都是二手的。

簡銘甫對於歐洲人文歷史下過一番苦工,所有的商品都是他親自赴歐洲挑選,因而店裡的陳設風格也是他親自 一手打理。然而,在魔椅,除了少數木質仿古傢具帶有的古典氣質外,完全看不到傳統二手傢具店該有的“古色古香”,反而多數是以皮革、金屬、塑料等為主要材質的造型傢具,營造出魔登與復古的混搭趣味。

挑貨靠直覺尋知音

“20到30年代的歐洲,正是近代設計風潮的發端,工匠們思維開放,對於各種材質和造型都敢於大膽嘗試,”簡銘甫表示,那個年代的傢具風格甚稱百花齊放,處處可見設計的創意。

他開設的魔椅,除了許多專業設計師會上門尋寶外,更有不少電影公司或廣告公司的製作人員,來此尋找合適的傢具做為道具,這種意外衍生出來的傢具租借服務,也成為魔椅主要收入來源。

當興趣變成一門生意,所有的問題便接踵而至,“當時最大的迷思就是在挑選貨物時,究竟該選我喜歡的,還是猜測顧客喜歡什麼?”

“消費者導向”的迷思,讓他繳了不少學費,但是直到有一天,他看著這些自己不喜歡、乏人問津的傢具時,突然開竅,“我開始懂了,挑貨時要相信直覺和鑑賞力,這自然能為這些傢具找到懂得欣賞的主人。”經此,他就像跳過了障礙賽跑最後一個柵欄般的,開始對於經營上會遇到的種種問題而釋懷。

過去總是事必躬親的他,為了擠出更多的私人時間,找了合作夥伴協助店面經營。“錢,我可以少賺一點,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找些新的跳蚤市場資訊,或是做些與經營無關的事,不讓自己對傢具的熱情降溫。”他表示,雖然一年要出國至少三至四次,但都是為了進貨而去,稱不上是真正的旅行,“只有在真正的旅行里,才能找到工作靈感,”

簡銘甫──台灣收藏歐洲二手雜貨第一人,曾留學法國,現為歐洲舊貨的專業收藏家與賣家,創立“魔椅mooi”、“加工廠”、“地面補給bunker”和“找到魔椅mooi trouve”四家舊貨店。開過咖啡店、二手傢具店,樂於勇敢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酷愛結交各地朋友,從舊貨中體會真誠、溫暖的感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