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全校170學生.華裔僅40人 暹裔生撐住仁嶺華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北馬頭條】全校170學生.華裔僅40人 暹裔生撐住仁嶺華小

■仁嶺華小上課情況,暹羅裔學生成為最主要的學生來源。
■仁嶺華小上課情況,暹羅裔學生成為最主要的學生來源。

報導/攝影:王凱莉
(雙溪大年18日訊)“沒有暹羅裔學生,仁嶺華小更難保住華校特質。”



吉中區仁嶺華小共有170名學生,當中華裔40名,巫裔30名、暹羅裔97名、杜順裔、卡達山裔和印裔各1人,該校的暹羅裔學生比例,也是瓜拉姆拉鉛縣華小最高,即佔57.05%。

仁嶺華小董事長李勝金說,該校巔峰時期有約300名學生,以華裔為主,但隨著地方人口結構的改變,暹羅裔學生崛起為該校最主要的學生來源。

李勝金並非道地人,念完小學就到仁嶺打工到定居扎根逾半世紀,多年來見證地方各項改變。他曾從事學生巴士生意,也了解早年的暹羅裔,大多熱衷到國小求學。



農業沒落 華裔往外遷

仁嶺華小學生人數過去3年來也呈減少趨勢,即去年184人、今年170人及明年則會減至約160人。

李勝金說,仁嶺華裔人口外遷和整體老化,當地目前只有約150戶近千人,導致華校也欠缺“華裔學生”資源。

他指出,在1960年代,當地有許多華裔從事木薯栽種,該農業活動在1980年代起走向沒落。

他說,許多年輕人長大后都往外謀生,當中也有長輩也隨著孩子遷離。

李氏說,教育政策對華小還不是最具殺傷力,各地區整體人口架構的改變,才是讓華小“自行”走向沒落的主因。

他說,雖然暹羅裔學生比例增加,但信奉佛教為主的暹羅裔,在生活和宗教上與華裔相近,因此讓學校的華小特質得以維持。

李勝金感到欣慰的是,仍有許多校友關注母校,捐助硬體設施,如精明課室等,減輕董事部負擔。

陳堯璽:華裔成少數族群

仁嶺華小校長陳堯璽說,他早年在該校擔任教師時,一班平均約有3至4人為暹羅裔學生,如今,情況則完全倒反,華裔成為仁嶺華小的“少數族群”。

陳堯璽去年被調派至仁嶺華小掌校,他曾在1993年至2005年在該校擔任老師。

他說,與早年相比,過去友族生在仁嶺華小學習華語,因同學多數為華裔,學習更易上手。如今,教師必須設法在教學上自行改變,以應對友族學生占多數的課堂情況。

陳校長說,暹羅裔家長大多是畢業于國小,因此隨著華小友族生比例越來越高,在華小的暹羅裔學生在中文學習上,更加艱辛。

他也認為,科技產品如智能手機改變現代人生活,包括閱讀習慣,相信也是導致學生掌握語文能力較低落的導因。

泰遊子回鄉宣傳諳華語優勢

在外打工的暹羅裔民眾,向族人宣傳懂得華語在職場的優勢,讓越來越多泰裔家長,將孩子送入華小接受教育。

董事部副總務陳錫明說,本地泰裔遊子都會告知鄉民,若懂得華語,外地打工更具優勢。

“于是,越來越多暹羅裔家長更樂于將孩子送至華小,希望讓孩子學習中文。”

陳錫明說,基于地方上比較欠缺中文體系幼教,因此一些暹羅裔學生入學時的華語基礎是零,對于老師而言是相當的挑戰。

他說,即使友族生比例增加,導致政府考試成績整體下滑,但學校不會拒收友族學生。

陳氏說,華小在過去的存在,是為了培育華裔子弟,如今可應隨著社會結構改變,成為友族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平台,促進種族關係融洽。

新聞背景
1921年創立前名為南僑

仁嶺學校前名為南僑學校,創立于1921年,肇始之初是借用當地一間店鋪上課,學生約20名,由林玉鳴、蘇伍、胡煥璋、謝皆忠、源豐等華社先賢領導董事會。

1942年日本南侵時期,學校一度停辦。1945年光復后,學子百余名,原有校舍不敷應用,1946年征得政府同意,將早前日寇占領時期使用的辦事處,改為校舍。

至1960年代,學生人數繼續增加,董事部成立建委會籌建新校舍。然而,基于當地周圍均屬馬來保留地,建委會自資購地之計遭到馬來地主反對。

數年后,土地局以土地征用法令,征得10英畝的現有校地建校,新校舍在1970年1月正式啟用。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